不支持Flash

《小马锐话题》:“伤仲永”的故事不该重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5日 15:33 新浪嘉宾访谈

《小马锐话题》:“伤仲永”的故事不该重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

  “伤仲永”的故事不该重演

  主持人:对,这是我们经常熟读的“伤仲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这个新闻非常的有争议,就是海南的小女孩张惠敏,她的父亲带她从海南跑到了北京,历经53天。张惠敏现在她的营养不好,而且咽喉已经发炎,最好是休息几天,不要再做继续长跑的运动,但是我们发现她的父亲坚持让她跑步。这样一个长距离的跑步,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究竟意义何在?是不是一种炒作呢?

  孙云晓:完全是成人思维,就是炒作。这个完全不是从儿童的利益出发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切事情儿童利益优先。因此,只要是对儿童有伤害的,就没有任何理由让她做。

  主持人:有人说,如果父亲不这样逼她,不这样训练她,也许中国在今后的时候会少了一个奥运冠军。

  孙云晓:我也知道,在我们一些国家队或者省队一些专业的队里,一些小运动员受的苦是非常大的,他是在特定的环境,有特定的措施,保护呀、监测呀、弥补呀、疗养呀,是有相当多的服务条件,在社会上,在民间是没有这个条件,有什么条件?纯粹是苦啊苦啊苦啊,惨啊,惨啊,惨啊。

  杨东平:这种现象叫逼子成才,远远超过了望子成龙的状态,现在热衷于制造童星的家长、逼子成才的家长太多了,蔚然成风的话对青少年真是一场灾难。

  主持人:我这儿有一段资料,就是有关杨振宁的话,他曾经在比较中美教育中说,中国按部就班地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就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聪明的、占总数5%的孩子是不利的。

  孙云晓:首先要相信人是千差万别的,人一定是差别很大的。因此,中国的传统教育,孔子就提出来因材施教的思想,这个被全世界所认可的一种思想。

  杨东平:我对这个问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个人16岁获得教授跟20岁获得教授,和25岁获得教授,有多大的重要性?我们关不关注牛顿到底是20岁获得了发明还是25岁获得的?你早三年、早五年有多大的意义,对于一个个人而言?而他的付出是很大的。

  主持人:现在发现中小学里有奥林匹克班,高中就有数学、物理、化学的重点班。现在连幼儿园都出现了这种超常班。据说考进这个班里的小朋友智商都在140以上。那么对于这么小的小孩就以智商在划分群体,两位老师觉得合适吗?

  杨东平:完全是一种商业炒作,是为了迎合一些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情来赚钱,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把超常教育变成了提前教育,他在8岁可以很容易学习的东西,在5岁要花很大的代价才能学会。

  主持人:说到长跑,我们还想到在文艺圈、电视上经常活跃着一些小童星,像国内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阿尔法,一个新疆的小男孩,能歌善舞,非常出众。

  主持人:那么在他的博客里,照片写着“娱乐圈专用”,他已经是一个娱乐圈里的小男孩了,但是他的肩膀上,他的三道杠,这是大队长的标志,到底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些小童星?

  杨东平:对于小童星的问题,是在他长大以后到底是一个明星还是一个流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有没有这样的技术和能力。阿尔法现在肯定是天真活泼可爱,但是他20岁的时候、40岁的时候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更多应该考虑到他长远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