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欢迎来到《青春偶像说》,我是王巨。今天我来跟大家聊一聊青春,先来看一段片子,看完之后咱们再聊。
刚才这段视频来自于这一套书,这是一套我们的团队用了5年的时间,打造的一套全新的中学化学教材。这一套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图像的质量跟影像的质量非常高。虽然我们在内容上花了很多工夫,看过的人普遍的反映是非常的震惊,他们很难相信说,现在还有人用六年的时间去做教材,而且用这样的方式,用了这么多的心思,这个太不可思议了。乔布斯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他说连点成线。大致的意思是说,当你站在当前去回看你的过去的时候,你才能把你过去的经历连起来,连成一条线。那你过去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各种积累,成就了你今天的自己。我今天要来跟大家说一说我的青春,说一说我过去的,我认为在人生中比较重要的几种经历。这些经历共同造就了我今天去选择去创业,去做教育,选择去关注中学生做教材这样的事情。
咱们从刚才的小片说起,这一段片子很多人看完以后的第一个反应是:你们这个花了多少钱?找谁拍的?其实我们也想找人拍。我们一开始,因为我们这个团队都不是专业的,包括我本人在内也最多就能算一个摄影爱好者。我们希望是找到这样一个很专业的团队来合作,共同地去拍出我们脑海中想象的这个画面。但是这个事情我们前后找了一年多的时间,从艺术类的院校到影视这个圈子的从业者,再到甚至院线级的导演,这个人我们都接触过了。最后的结论是要把科学跟艺术,这两个东西融合到一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最后心一横,说算了,这个东西我们花那么多时间去找人,还不如我们自己去做。于是我们就决定要自己做。我们制作了一个很庞大的脚本,是物理这个学科的,然后我记得我们其中有一集大概20分钟片长的视频,我们拍出来了,那个脚本是我们反复修改了大概17次左右。这个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这个团队有一种工匠精神。拍完以后我们发现这个东西,我们这个团队没法承受,因为拍摄周期太长了。物理的室外场景和人物采访,这个东西加起来制作周期太长,我们就想了另外一个办法,我们说好,我们现在买一堆设备,我们搭一个摄影棚,在摄影棚里我们化学的内容先制作完成。所以就有了刚才咱们看到的,这套书里的插图跟视频的内容。从策划到脚本、到拍摄、到后期,都是由我们这个团队独立完成的。化学这个学科的特征是它非常的纯粹,我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方法,把这个学科的特征展现出来,展现给中学生。所以,你们会看到我们在这个画面的处理上,包括布光、背景什么的都非常讲究,甚至到达了一种苛刻的程度。拍摄过程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化学上有一种物质叫做硫黄,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淡黄色的粉末,它在燃烧的时候会发出一种蓝色的火焰,非常漂亮。我们想把它拍出来,拍这个火焰本身其实并不困难,困难的地方在于说这个硫点燃以后它会生成二氧化硫,这是一种有毒的物质,而且巨臭的一种气体。我们的摄影棚里头没有通风橱,不像是专业的实验室有通风的设备。所以我们每点一次这个反应,整个房间都是二氧化硫的味道,戴着口罩也没有用。我们只能是把窗户什么都打开,让它通风换气。那个时候又是北京的冬天,我们跑到走廊上一待十分钟,然后回去再做第二次,然后再出来,然后再做,这样一个过程。当然还有另外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画面,就是当你肉眼看上去,一些物质它们之间发生的反应,跟它在镜头里,它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比如金属的置换反应,某一些金属置换反应,它在溶液里反应的时候,这个金属更像是从一个界面上,慢慢长出来的,你就会感觉它有生命力一样非常的奇妙。这是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然拍摄的整个过程,其实有很多事可以说。咱们今天把话题拉回来聊到青春。
我是80后,我觉得我的青春应该是开始于我的中学时代,准确地来讲应该是高中时代。我那个时候是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这所学校大家可能不熟悉,因为提到南开第一想到的应该是天津南开。它是一九三几年,张伯苓老校长在重庆建立的。因为它培养了好多的老一辈的科学家,像周光召、朱光亚这样的两院院士就有很多。当然近两年可能大家熟悉它,是因为另外一位很年轻的校友,TFboys里的王源,他就是重庆南开的。刚刚考上南开中学的时候,我觉得我那个时候成绩应该是并不靠前的,我排班上40多名,我们班60个人,一个年级20个班。这样一个概念,这个就要提到名校里面的生存环境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当你以为你自己很厉害,我是考上去的,但是你会发现总有人比你更厉害。你的那颗小小的自尊心就很容易受到伤害。这个在南开是这样,后来到北大就更是这样,所以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去想要变得跟别人不一样,去追求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那么一块小小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没人能超越你,这是很多人的选择。我觉得这可能是出于一种生存本能。我那个时候选择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我参加了化学竞赛这个队伍。因为竞赛的奖励很实在,你的高考20分加分,有保送资格。我又相对地很喜欢化学这个学科,但是其实我当时去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其实可能更多是出于一种虚荣心吧,这个标签能给你带来很多荣誉感,你跟别人不一样。一开始我们有很多同学一起积极地参与这件事情,然后越往后走这个事情就变得越困难。因为竞赛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就退出了。一开始支撑我做这个选择的那个虚荣心也支撑不住了,因为虚荣心是很难支撑一个人去做很困难的事情的。所以那个时候对我来讲就面临着一个选择,说我自己要不要选择继续投入时间跟精力去做这样一件事情。我问我自己说你要不要去做?你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热情?你的这个热情和兴趣,是不是足以支撑你去克服这个困难?我思考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我要去做。我要挑战一下我自己!这个决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讲,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自己做出的重大的决定。没有任何人的干预,从小到大可能很多重大的决定,都是被父母包办了,我那个时候是独立做出的,我父母都不知道。没有任何人干预我自己做的这样一个选择。拿到今天咱们成人的世界里我觉得也是一样的,我们每天会面临很多选择、做很多决定,可能你很难有遵从自己内心想法的决定,这是非常困难的。然后我就决定要去做这件事,后来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在高二的暑假两个月的时间,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没有回家。整整60天,我给自己关了60天的图书馆。每天的生活规律是早晨9点钟起床,然后在图书馆泡一天。晚上回到房间坐下来练几套模拟题,然后凌晨三点钟睡下去,每天工作14个小时左右。这样连续不断的60天,而且是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我自己给自己过了这样的生活。大家都知道高三要补课,第二个月的时候,高三第一轮复习已经开始了,我就没有参加。
在之后就竞赛,很顺利地就拿到了一个名次。回到高考的准备过程中那个时候已经是10月份了,回到课堂的时候我的课桌里堆满了新书、试卷、练习。一个字也没写。我脑袋里一片空白,直接被拉到了考场参加十月月考。十月月考那个时候考出来年级400多名,我觉得这个OK,400多名没问题。然后我开始自己给自己定一个复习计划,老师他有自己的安排嘛,老师会上课,会给你布置练习。我是上课不听老师讲,课后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自己给自己定目标,找习题、练习、自己去完成。就这样努力了一个月,11月月考还是400多名然后我觉得一个月没关系,竞赛那边那么长时间都过来了,再坚持了一个月。12月考的时候就考了年级60名。你知道在南开年级60名就意味着清华、北大。所以在那之后我把我的名次,保持在一个有绝对的竞争力的范围内,就没掉下去。我经常跟人开玩笑,我说我其实准备高考也就两个月。但仔细想一想真的就是那两个月,后来的记忆我都比较模糊,觉得高中时间虽然有很多记忆,但是仔细回想起来只有这一段的回忆我觉得是印象最深刻的。因为我觉得它非常有价值,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自己的决定。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在兴趣和爱好的支撑下,去做事情的那种感觉。后来在跟很多人聊这段经历的时候,大家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说你当时有没有想过失败,如果说你失败了怎么办?这个其实没想过。因为我高考志愿的时候也是只填了俩志愿:第一个志愿北大、第二个志愿是四川的某所大学,然后就没有了。就没想过失败。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你是必须要全力以赴才能做成的,如果你一上来就考虑退路的话,你可能这件事情一开始就失败了,你会时时刻刻去想着退路。然后做起来不开手脚,没有张力。当然这个也是大家普遍、好多人会认为的一个(道理)。为了成功,为了最后追求那个确定的结果而去努力。其实不是这样,其实就是当你认定了一个方向,然后一条路走到黑。最终走出来的时候其实结果没那么重要,反而是这个过程。这是我的中学时代的一些回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我会去关注在个人成长中的一些事情。之后进入到北大,对于我们这样的人考上北大的人来讲是应试这个体制里最拔尖的那一波人,可能是受这个体制受益最大的。因为你通过考试考上了北大、顶尖学府,同时也有可能是受这个体制伤害最深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觉得应试这个问题,它最终极的法则就是在一个设定好的规则之下去玩这个游戏。规则是别人定的,你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你需要做的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去熟悉,去掌握这个规则,然后去参加这个考试。筛选机制也是别人定的,所以说你如果这样去想的话这种训练,从小学6年 中学3年高中3年,一共有12年。你接受了12年的这样的训练,然后最后当你到达了这个顶峰,进入到北大这样的学校的时候,你突然发现:北大对你的希望不是这样的。北大不希望你去做一个按照规则玩游戏的人,不希望你是一个墨守陈规、循规蹈矩的人。北大希望你去挑战规则、突破规则,北大希望你去改写规则,制定规则。这是北大。当时对我来讲,我觉得我的整个世界是崩溃的。然后站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站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去反思基础教育,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给孩子们培养什么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比兴趣这件事情更重要的东西了。到了快毕业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最后去选择了创业。这又是怎么样一个过程呢?如果你不喜欢科研,那你就不要再读研。这是我当时想明白的一件事情,我决定我不要再读研了。在很多人看来,特别是我身边的长辈觉得很可惜。因为你如果是选择就业的话,你一个本科毕业生毕竟没优势。你都上到北大了,干吗不读个研拿一个好的文凭呢?但是其实在我看来,我真的很难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不喜欢的事情。而且我清楚地知道,在不喜欢的情况下我可能做不那么好,而且可能会不快乐,所以对我来讲剩下就是就业这一条路,就业这一条路。你那么就选择去找工作,要么就选择去创业,找工作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蛮困难的。不是说这个过程很复杂,要东跑西跑要付出很多,不是这个。是说在我看来这个东西跟高考它是一样的,你仍然是拿着自己的简历去给别人筛选,规则还是别人定的。这个在我看来是不可接受的,我觉得我都经历过这么多了,我还要被别人筛选,这个不可接受。所以我只能创业了。好在那个时候遇到了现在一起共事的团队,大家的理念什么的各方面都很一致,然后就决定创业。在决定创业的那个时刻那个时间点上,我立马就撕掉了自己四六级的成绩单。那是一个600多分的六级成绩单,瞬间就撕掉了。因为我觉得我终于不用再使用它了,后来虽然迫于压力补办了一个,但到现在为止事实上一次也没用过,真的没用过。那说说创业就创业吧,为什么要选择做教育呢?在大学期间和大学之后,看到了很多现象,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我觉得他们学得太苦了太累了。尤其是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我觉得这个可能有很大的问题。就是现在的学校跟课外机构,似乎形成了一种很默契的配合关系,学校解决这部分问题校外解决那部分问题。对于家长和孩子们来讲,你必须是校内加校外两块加起来,才是一个标准的配置。这个学习负担就太重了。现在的基础教育阶段,初中高中孩子们学的东西,跟我们那时学的东西没什么区别,再往回倒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它还是不会有什么变化。所以从知识层面上来讲,我觉得没什么变化,那我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那么苦。直到我接触了很多家长,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终于理解了。这是一个竞争强度导致的,而不是由于学习的内容导致的,比如拿北京来讲,咱们现在说北京高考录取分数低,但是你不要看到,它最后的这个高考录取分数低,北京的孩子能熬到高考,那是整个家庭和他自己成长中十几年竞争的结果。前面那一段你都不看的话,这个对北京的考生是不公平的。所以这个竞争的程度是非常激烈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在选择给孩子们去做这种竞争的时候,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我觉得他们选择了一种最没有效率、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在时间跟精力两个维度上拼命的叠加,然后拼命地去重复练习。我觉得这是最没有效率的做法,我觉得作为北大的人,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教育它是一个很复杂很漫长的过程。它应该是要去培养一个人的、培养一代人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人的顶层上去思考,我们应该给他培养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应该给它建立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只有在这个价值取向上和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个人他的这种改变。他可以通过他自己的家庭,通过他自己的社会圈子去影响别人,去传承下去。我觉得这是北大人做教育,可能跟其他人不太一样的地方。这种事情如果北大的人不会站出来去做的话,那这个可能就很少有人会去做了,所以我们带着这样一种愿景的支撑。我们就开始了创业的过程。从一开始我们是从小事情做起,一开始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学生和家长和老师积攒了很多一手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那个时候研究北京市中考题,现在的说法叫做大数据,那个时候还没流行起来。我们是很大规模的研究,而且研究得很系统。基于这个结果,我们第一个大的动作是出版了一整套北京市的中考辅导书。这套书很快就火了,它出版的第二年,第二个版本。我们接到过这样的电话,很多,其中有一个我印象很深刻。就是一个数学老师打过来,他说给你打电话没别的意思,就是表达一下您这个书用起来很舒服,现在居然有人这么用心地去做教辅。教辅市场乱象丛生的现象已经早就不是秘密,一本教辅 一本习题集,定价个五六十块钱很正常,我们想要给大家做一本能够真正有用的,用少量的习题去能够达到一个较高分数的目的,我们当时做了这么一个东西。在教辅书做完以后,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就是根据我们发现的问题,根据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我们静下来思考,现在我们说教育资源,其实还是在指学校的老师,教育资源几乎就等于老师,特别是名师名师这一块招牌,对于家长是非常有杀伤力的。但是培养优质的师资,这是我们这个团队做不了的,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要看到教师只是整个教育那么多个环节中的其中一个环节,然后剩下的很多环节,我们都应该去做。然后说到教育公平的这个问题上,你很难让一个北上广的老师到西部地区去讲课去,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他不愿意去。但是有一个事情是可以做的就是你可以让西部地区的孩子手里的教材,东部地区孩子手里的教材一模一样。而且你可以用很高的水准去做它,所以这是我们选择要做的事情。我们要做教材,这个可能是这么多环节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因为教材它太重要了。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大概是到了2013年左右,那个时候我们面临着这么一个选择的问题,就是在那个时间点上,教材这个项目进程已经有一年多了,但是进展非常缓慢。因为我们三个学科,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同时进行,而且这个工作量非常的大,非常耗时间。所以对我来讲其实我看这个问题是说,我们要么就停下手头所有的其它工作,全力地去把教材做出来。要么你就还照着正常的进程走,你顾着眼前的利益,带着这个长期目标一起走。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话,这个事情可能很难坚持下去,所以我当时做了一个决定:我要放弃掉所有的业务,放弃掉所有的机会,不挣钱,我们就只专心地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出来。做出来这个东西以后再说。所以在那个决定下完以后,一直到2015年这两年间,我们在没有任何现金流的情况下,支撑着把这个东西做出来,而且在这期间其实有很多可以挣钱的机会我们都一直没有动摇。这种东西在我看来是什么呢,在一个做赚钱的事情和值钱的事情之间。我会去选择后者,并且我认为我会去选择更有价值的那个事情。它不一定是挣钱,或者也不一定是值钱,但是它会更有价值的。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撑着熬着做价值。好在后来北大知道了这件事情,也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周其凤校长给我做序。北大化学院给我推荐,我认为在我看来这个就是,你只有把自己变得有价值了以后,别人才会愿意把资源给你,今天咱们也说了这么多,以上就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这些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