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 欢聚新浪之凤凰名嘴 > 正文
杨锦麟: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 真诚之外还有朴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7日13:52

  凤凰卫视的节目中,观众满意度最高的是哪一个?在央视属下一家公证调查公司刚刚公布的上半年全国电视节目调查报告中,答案是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在强手如林、美女如云的凤凰卫视里,这或许是一个“奇迹”。

  一个身着唐装的糟老头子,讲一口带闽南口音的普通话,读一堆品位纷杂的报纸,居然能让观众每天午饭后耐心地候在电视机前,享用这份资讯的“饭后点心”。其中的奥秘何

  在?且听杨锦麟细细道来。

  谈“节目”

  不掩饰,不造作,不矫情,有时候不免会说错话,读错字,或者读音不够字正腔圆。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样很另类。但他是真实的——我觉得“真诚”之外,还有一个“朴实”。

  记者:现在《有报天天读》每天的幕后运作情况是什么样的?

  杨锦麟:我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6点赶到办公室之后,就和助手开始紧张地读报。我的编辑部只有两个人:助手和我。我负责扫描港台、东南亚、韩国、日本的主要报刊,助手则更多关注西方媒体,整个过程大概要到8点半完成。看完之后,大家商量,确定一个当天的热点,围绕这个热点再作一些挑选,紧接着做节目。有时候一忙起来,要等做完节目后中餐和晚餐一起吃。这种运作方式是“戴着脚镣跳舞”,还要跳得有节奏,有美感。很累,也很过瘾,好在现在还没有产生审美疲劳。

  记者:每周读报五天后,周末又和周瑛琦合作主持《周刊点点评》,两人如何碰撞火花?

  杨锦麟:《周刊点点评》可以看做是《有报天天读》的补充,尽量多地介绍海外杂志的最新资讯。这个节目的卖点是选择主题,和《有报天天读》的风格和节奏有所区别。我和周瑛琦的搭配,有人说是“美女和野兽的组合”,两个人都喜欢说话,坐在一起,很热闹。而且,两个人都是急性子,都有想说话的欲望,有时会抢话,这表现了一个“真”字。我们事先没有任何排练预演,说真的,也没有时间进行更多的备课。周瑛琦英文好,英文由她多说,中文多是我讲,中国的事情复杂,有时候就需要我来适当进行拿捏。

  记者:在你看来,《有报天天读》、《周刊点点评》受观众欢迎的奥妙何在?

  杨锦麟:《有报天天读》、《周刊点点评》迎合了一些市场的需要,或许也填补了一些重要的资讯落差。我们借助这个资讯节目平台,向海内外的凤凰观众,推荐和介绍一些海外的资讯,同时也介绍一些准确客观的大陆资讯。我们想通过节目告诉观众:同样的事情,内地和港澳台的看法会不一样。我们扮演的角色,是给大家增加一些观察视角,对最新的新闻事件,适当增加一点“润滑剂”。可以总结归纳为一句话,让内地的观众更了解世界,让海内外的华人更了解中国。

  记者:内容之外,这种另类的表达方式也很重要。讲什么固然重要,怎么讲更是考功夫。

  杨锦麟:对,我觉得观众喜欢的一个原因是“真”。不掩饰,不造作,不矫情,有时候不免会说错话,读错字,或者读音不够字正腔圆。观众可能也会觉得这样很另类。但他是真实的——我觉得“真诚”之外,还有一个“朴实”。不虚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电视里表现真性情。

  记者:有观众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老杨读报,吓我一跳,国语不准,英文走调,体形太胖,样子太老。”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形象,还是受到观众的普遍喜爱,你自己是如何看待这种人生际遇的?

  杨锦麟:杨锦麟读报,用学院派的观点和严格的电视从业标准来讲,是不合格的。自己能够进入凤凰,尝试主持一个资讯节目,还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感觉有点意外和惶恐。对此,我始终有一种感激和感恩的心情,感激观众能够喜欢这个节目,也感激凤凰能给我这个机会,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比杨锦麟有水准、有能力、有相貌的人不止千千万万,因此我对目前的际遇倍加珍惜。人要有感恩之心,才会不断前进。你有能力,但更要有机会,机会是谁给你的,你对他要有感激之心。不会因为年纪大了,就觉得有成就感了。杨锦麟永远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只是一个极为平常和普通的俗人。

  谈“媒体”

  在资讯时代,平面媒体似乎有必要尝试和电子媒体更多地互动合作,促使平面媒体图像化,用更多图片、简炼的语言以及视觉冲击来表达新闻事件。

  记者: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竟生存着二三十份中文报纸,在目前激烈竞争的传媒环境中,香港报业发展有哪些新的现象?

  杨锦麟:现在会感觉到新闻媒体的报道出现了瓶颈现象,由于一些媒体经营困难,以及为了市场竞争,新闻报道的品质在下降。香港报业现在越来越区域化,缺乏作为国际商业都会城市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中国视野,越来越拘泥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觉得这是一种蛮危险的做法。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语言暴力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不仅在香港有,内地和台湾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比如说,这次奥运会期间,很多对运动员带着势利眼的报道,完全违反了奥林匹克的精神,更违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又比如“郎咸平事件”,一些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也是违背常理的,或者不由自主被受访对象牵着鼻子走,或者夹杂不必然的主观判断。在资讯传播和诠释的过程中,你可以很尖锐,甚至于刻薄,但至少要讲一点公允和客观。

  记者:你如何看内地报纸这几年的发展?

  杨锦麟:内地报纸这几年变化相当大。第一个现象,党报开始逐步超越《真理报》的模式;第二,党报派生的都市报办得很活泼;第三,娱乐、体育、财经、社会性的新闻做得很精彩。总的是在朝向更加健康和明朗的方向发展,相信舆论监督的空间和内地新闻从业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的路子应该也会越来越宽。

  记者:在电视上读报刊之后,有没有想过反过来使报刊做得更好的方法?

  杨锦麟:电子媒体近年来不断向平面媒体吸收资讯养分,利用和解读平面媒体的信息资源,出现了电子媒体和平面媒体互动合作的新形式。在资讯时代,平面媒体似乎有必要尝试和电子媒体更多地互动合作,促使平面媒体图像化,用更多图片,简炼的语言以及视觉冲击来表达新闻事件。自从各种类型的读报节目问世之后,似乎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不少平面媒体试图与电视、网络进行互动,这种多媒体的互动,说不定会产生一些新的媒体模式。

  谈“言责”

  中国的读书人还能图什么?还不是为了国家好,民族好。可以写一点东西,尽一点“言责”,有宣泄感,也可以从这种言论责任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

  记者:你曾在多家报馆任职,现在除了读报外,在报刊上撰稿的情况是怎样的?

  杨锦麟:现在每周的文字量大概在六千到八千字。在报纸上的专栏写了十几年,这个专栏已经写出一点点“知名度”,写到这个时候就不是完全为了稿费,而是为了一种爬格子的乐趣,和一种书生“言责”信念的宣泄。中国的读书人还能图什么?还不是为了国家好,民族好。在香港的日子虽然过得辛苦紧张,但能够很快掌握到许多丰富的信息,可以“由着性子”写一点东西,尽一点“言责”,可以从这种言论责任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

  记者:“事实不可歪曲”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那么,在读报的节目中,你是不是也借一些客观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理念?

  杨锦麟:这是凤凰卫视的节目,就需要按照凤凰卫视对节目的要求,把节目做好,同时也要遵守香港的法律以及内地和台湾,甚至包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对电视节目的法例条文的规定和要求。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如履薄冰读报,堂堂正正做人”。如履薄冰可以理解是公司的基本要求,堂堂正正则是个人的行为准则。我要强调的是,个性的张扬需要有一个度,掌握这个度是不容易的,当然有时看到一些令人气愤的社会现象,肯定会按捺不住表达自己的感情。内地和港澳台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不同,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观众比你聪明多了,你点到即止,大家就明白是什么回事,有条件就多讲,没条件就少讲。电视的新闻评论节目,宗旨就是“言责”,“言责”是对某种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和建议,以尽到对社会的责任。论政跟参政是不一样的,论政可以自由大胆地发挥,但是参政就很不一样了。

  记者:你和周瑛琦在节目中讲过,《纽约时报》有一句话:“一份报纸是社会良心的表现。”在你看来,传媒在尽言责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

  杨锦麟:论政是“拔火罐”,“拔火罐”是不能根治疾病的,但至少可以缓解病痛。读报也好,写文章也好,就是告诉人家:“你哪里病了,哪里有伤痛,要注意。”“拔火罐”其实只会出现一些局部性的淤血,还不至于害死人吧。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开放的社会,越有自信心,越有雅量,其实反而对社会的进步发展,可以起到一种稳定的作用,因为更多的人知道正确的资讯,反而不觉得好奇,不觉得惊恐。一定要相信老百姓,我们的人民是非常聪明的,不论怎样,人民是希望中国强大的。而《有报天天读》和《周刊点点评》所尽的“言责”,就是通过客观的事实和积极、健康、友善的建议,希望中国越来越好。

  记者手记

  是真名嘴自风流

  有杨锦麟的地方就有笑声。

  工作忙得团团转,他不忘调侃一番:“走在香港大街上,看着来回穿梭的香港人匆匆的脚步,好像是急得到处找厕所一样。”他说,以前在报界工作,最精神抖擞的状态是在晚上10点以后,写完社论,看完大样,三五知己都是不同报社的朋友,约一个地方吃宵夜,交换信息,发发牢骚,然后醺醺然摇晃着回家——有一两次,竟是香港的警员把他送回家的。现在的工作,使他失去很多“酒肉朋友”,每晚只能早早上床睡觉了。“但我充分体会和感受凤凰卫视对所有参与者像春药一样的致命吸引力,这是一段又苦又累又开心又充实的日子,是一次年过半百重新学步的开始,也许就是我寻找的一块新乳酪。”

  难得有机会放松一下,酒酣耳热之时,聊起观众称他是“最性感的糟老头子”,他开心地大笑。又不忘开涮自己一下:“有一个观众气不过,批评我又老又丑,读什么报纸,讲话又漏气,下来吧,让靓女辣妹来主持吧。后来我自我凝视了许久,觉得我还行,正值如狼似虎之年,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他从不掩饰自己形象和语言上的缺点,这种独特的个性在他眼里,也许正是受欢迎的秘诀:“有人说新闻记者要客观、冷静,但我想读报的节目也要有个性。没有个性,形同阉割,大太监一个,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对于“名嘴”之说,他自有一番看法:“名嘴也要混口饭吃。更要本分,很多新闻同行可能只是谋生计,混口饭吃,但绝大多数人都混得很敬业,这是一种职业道德,没有必要升华到什么光荣使命感。这是一种本分,而本分的权威解释,就是指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杨锦麟,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赴港后一直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先后担任多家媒体记者、编辑主任、主笔、主编之职,也是香港多份报章的专栏作家。擅长时政评论,所著文字已达数百万,是香港知名的两岸关系问题专家。2002年10月加盟凤凰卫视,主持《有报天天读》,反应热烈,当选“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年度电视节目”并获“2003年最佳电视节目创意奖”。他与周瑛琦合作主持的《周刊点点评》也备受好评。

  (南方都市报 李怀宇)(来源:凤凰网)



评论】【进入宽频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欢聚新浪之凤凰名嘴专题
 相关链接
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作客新浪聊天(实录)2004年09月20日18:05
鲁豫:结婚记2004年09月17日16:08
杨锦麟:那天的心情特别好2004年09月17日15:23
许戈辉扮"弹簧猪"助阵《迷宫》2004年09月17日15:21
阮次山兰州演讲流连忘返2004年09月17日15:19
柯蓝吴大维联袂明星慈善夜2004年09月17日15:18
相约李辉网络聊天:女人的春天2004年09月17日14:55
曾瀞漪:儿子是雨后初晴的彩虹2004年09月17日14:49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bn@staff.sina.com.cn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