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聊城6月18日讯(见习记者 于潇潇)你也许没来到过聊城,但说起景阳冈、武松打虎,你一定不会陌生;提起孙膑、季羡林、张海迪、孔繁森等,你也一定是耳熟能详。这就是聊城,一座头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6个“国家级”光环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又以“绿色、低碳、循环、高速发展的工业和发展生态文明”为特征的“聊城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今天,“聚焦美丽山东——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西线采访团抵达聊城,全面感受到了“江北水城”的独特魅力。
城市定位:
要给后人留遗产,不给后人留遗憾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是聊城近年来持续打造的城市品牌,定位于江北水城,目的是突出聊城的水城特色。
“而定位于运河古都,目的是彰显聊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介绍说,明清时期,聊城是运河九大商埠之一,繁荣兴旺400多年,史称“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聊城历史上名人辈出,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范筑先,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金瓶梅》等书中的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样的城市定位,也让聊城在传承基础上的开发,以保护为出发点的建设,更让“给后人留遗产、不给后人留遗憾”的聊城人受益于生态城的打造。
聊城市在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中华水上古城”的独特风貌已具雏形;徒骇河世界运河(建筑)博览园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加快推进;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40多万市民住上了新居;加强城市道路、供水、供热、供气、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正因为此,“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增强。
聚力生态:
科技带动创新,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建设生态文明市,不仅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思想观念的革命。
草浆造纸,一直被指责为白纸黑水的“罪魁祸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陆续关停了上千条草浆生产线,山东更是严于国家标准,先后关停数百条草浆生产线。
没有创新理念就不可能有发展。据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洪法介绍,近年来,泉林纸业依靠技术创新,构建了一个基于农作物秸秆深度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泉林模式”:对农作物秸秆采用亚硫酸铵法清洁制浆技术生产优质本色浆,电厂铵法脱硫生成的产物亚硫酸铵直接回用于蒸煮,以本色纸浆替代部分阔叶木浆生产高档本色文化纸、本色生活用纸、本色食品包装纸、本色食品包装盒等制品,制浆造纸中段水综合处理后部分回用于生产,部分外排,生物腐植酸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产业链横向耦合、纵向衔接,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
而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聊城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1407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5294亿元,由全省第12位上升到第7位,而同时期节能减排指标由2006年全省双双第16位上升至第4位和第6位,由此获得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成为环保部成立后按新标准验收通过的全国第一个地级市。
宜居生活:
城建让市民接连受益,幸福感节节攀升
每当清晨的第一抹阳光升起,美丽的东昌湖畔、古运河边,总能看到很多晨练的市民。跑跑步,遛遛弯,哼上几声欢快的小曲……生态文明建设,让聊城人的幸福感节节攀升。
据介绍,2012年以来,聊城市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总投资120余亿元,建设了年度总投资160亿元的市民活动中心、聊城体育公园等20个城建重点项目。今年又投资3亿多元对市城区11条主次干道和40条小街巷进行了维修改造,让广大市民普遍受益。
近年来,全市建设农村新居21万户,改造危房3.6万户;建成新型社区360多个,涌现出了开发区九合社区等一大批农村新居建设典型,60万农民乔迁新居,新农村、新社区、新风貌正成为鲁西大地的一道美丽风景。
随着生态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聊城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还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十佳宜居城市等美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