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 电视台节目 > 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评论部 > 正文
两会采访手记:高新大厦17层“春风”里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3日18:25

  驻京记者 王萍

  “广安门桥高新大厦17层”,是对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北京演播室最准确的方位说明。在北京,甭管打电话约人、坐出租车回演播室,这样的方位描述准没错。

  “广安门桥高新大厦17层”这句话在北京一个月时间里不知说过多少遍。从二月中旬——准确地说是15日,从“两会”特别节目的嘉宾邀请、演播室制景开始,“广安门桥高新大厦17层”,通过电话线或传真件上的文字书写,这个地理概念作为一个新信息让许多北京人接收,他们中的五分之一,最后成了这里的贵宾。

  赖俊文,在福建省福州市古田路2号一间拥挤的办公室,二月初的某个早晨,一拍脑袋,来了个“对话海西”的创意;2月15日,评论部一彪人马飞抵北京,考察“对话”实施的可能性。在北京会议中心福建代表“两会”驻地,唐为权被北京二月的剪刀风一吹,来了灵感:“我们的节目就叫《海峡西岸乘春风》!”

  以“乘春风”命名“两会”特别节目,大俗之中切中精妙,因为是领导,一行人略表赞同便散开了,再赞赏就有了拍马之嫌。散开后心里再细细琢磨,还真是这句话有气势,有意思。

  名称既定,置景先行。最后《海峡西岸乘春风》的演播间还是落定在和新闻评论部最有缘分的高新大厦17层。主任一行人“轰隆隆”来又“轰隆隆”去。。。。19日,留下我和姚燕玉副主任两个弱女子在北京执行“乘春风”这个评论部2006第一策划了。

  高新大厦又成了我的家。时光彷佛又倒转到一年前《从北京看西岸》创办的那些日子。每天在17楼的办公室和宿舍穿梭,忙得人仰马翻:每天接电话和打电话,接待来宾(在京的同学是我最强大的外援,谁让洒家当年人缘恁好呐)和欢送来宾。。。。。不断地陷入失望和燃起希望,时间飞快地就到了录制节目的3月2日。。。

  3月2日下午两点,是个难忘的时刻:这边嘉宾边化妆,那边演播间的置景还在进行,主持人李明和嘉宾沟通沟通再沟通。。。演播室那边终于在李明和嘉宾——国家海洋局的海洋战略发展专家刘容子女士、全国政协委员林家騋——连北京的天气、天津的海河、厦门的沙滩、福州的鱼丸都聊了个遍的情况下,弄好了。

  伴随着李明浑厚的男低音:“欢迎收看《海峡西岸乘春风》”,王帅和吴荣华在导播台开始了为时四十分钟的录制工作。。。因为从早晨6点开始就电话联系,到接嘉宾,催演播间制景工人,到把嘉宾送进去,此时我的胃开始痉挛,为时十天的录制阶段就从这隐隐的疼痛中开始了。刘容子是一个非常棒的嘉宾,林家騋委员一进演播间便成了福建台的主人,处处照顾北京的“客人”,对话圆满和谐,看到节目录制进入轨道,我给福州的同事们发了一个短信:“终于开录了,哈哈哈”,发送的一瞬间,我又改成“终于开录了,呜呜呜。。。。。。”

  往后的日子里再说“高新大厦17楼”就很轻松了,这意味着嘉宾即将到来。每天晚上7点半或8点半,一整天蓬头垢面的李明就消失一会儿,再出现就是一油光水滑的白面郎君,我则准时站立在高新大厦一楼门口,迎候今晚即将到来的嘉宾,姚燕玉副主任这时带着福建的“代表”正从北五环赶往西南二环。高新大厦17楼,在北京寒冬的夜里,成了这些人的目的地。茫茫的车流里,有两辆车正往这个地点驶来。楼上,王帅和吴荣华干着比我更幕后的幕后工作,他们的幕后,还有两千里之外的许多同事。虽然每天在高新一楼陪我迎宾的只有一幅《北京看西岸》“两会”特别节目的“易拉宝”,但是心却不孤独。

  2006年3月的上旬,高新大厦17楼迎来了许多支持我们福建工作的贵宾: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李主其、北京大学政管学院城市与区域系主任李国平、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李赣骝,加上第一期节目的刘容子女士,我突然想到了“八仙过海”的神话,这个“海”,不就是我们最关注的台湾海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海峡西岸”嘛。

  民间的说法有这样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那来我们高新大厦17楼的嘉宾们,又和评论部是多少年修到的缘分呢?同船是偶然碰到的,作一期节目,我们双方都要花费心力,互相尊重对方的事,那真是要上千年才能修到的缘分啊。还有我们福建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委员,在福建他们大多都是所在地市的最高“首脑”,到了北京演播室,他们都变成了我们的接待员,非但不用我们照顾,反而照顾起北京的专家,把他们尊为贵宾。

  这次“两会”报道暂时无缘踏进我们演播室的专家学者有人民大学的校长纪宝成先生,他是第一个答应接受我们访谈的。但作为研究宏观经济和高等教育的经济学家,我们的话题设计与纪校长的研究领域有些脱节,最后没有成行。另一个就是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先生。林先生祖籍福建漳州平和,在台湾生长,现在在中国经济学界是一位超重量级的人物,他因“新农村建设”和“比较优势理论”蜚声海内外,是中央决策层非常看重的一位经济大家。他曾在去年我们《从北京看西岸》栏目开播时给予我们非常美好的祝福。因为动用了福建省驻京办的“行政资源”,再加上和林先生秘书的私人友情,前期沟通得非常顺利。但一篇该死的《谁让××们成了娱乐中心》网上文章,让林先生改变了主意,他决定“两会”期间不过多接受媒体采访了。在3月10日陈秘书打来致歉电话时,这一消息对我们打击太大了。好在林先生秘书告诉我们,过了这阵,再配合我们做节目,《从北京看西岸》,他知道,高新大厦17楼,秘书知道。多少有些安慰。

  3月11日下午13时26分,突然接到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胡光宇老师的电话:当晚胡鞍钢先生有个讲座,之后有半个小时可以留给我们采访,在讲座现场有他的学生和我们接洽。好消息来得猝不及防。马上打电话通知各路人马,准备机器,借灯,8点30分,机位、灯光、人员就绪,就像把北京演播室搬到了清华主楼大厅。胡先生讲座一结束,我们就迎了上去。看到这阵势胡先生说:“这认真劲,福建台不比中央台差呀。”一期《从北京看西岸》特别节目在胡先生富于激情的谈话中开始了。

  以上几位“大家”虽然在这次报道中没来我们演播室,但高新大厦17楼,却记在了秘书日程安排的册子里;福建省广电集团的事业,同样让他们有所感受。“我还以为你们就两间房呢”,经常被中央台奉为座上宾的温铁军先生一踏进17楼的第一句话,竟是这样的意外。高新高新,集团进军北京讨到的一个好彩头——越高,越新,也只有这样,那位可爱的北京的哥所说的“高薪”在我们每个记者的工资条里才能实现啊。

  高新大厦17楼,伴随着评论部“两会”报道,一起“乘”上了2006年的春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进入宽频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评论部专题
 相关链接
  《从北京看西岸》:建设对外开放综合通道2006年03月10日19:43
  海峡两岸乘春风:建设对外开放综合通道2006年03月10日16:46
  《从北京看西岸》:支持海峡西岸发展2006年03月09日20:59
  《从北京看西岸》:“海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6年03月09日09:36
  海峡西岸乘春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6年03月08日19:51
  妙手仁心吴孟超2006年03月06日11:36
  《从北京看西岸》:闽台农业合作结硕果2006年03月04日18:33
  《东南新闻眼》:从“筑巢引凤”到“腾龙换凤”2006年03月02日19:47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bn@staff.sina.com.cn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