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 电视台节目 > 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评论部 > 正文
抗战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6:08

  《新闻启示录》特别节目

  八闽抗战风云第三集文稿

  《抗战文化》

  曾侃 张皛

  ——演播室: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新闻启示录》特别节目——《八闽抗战风云》。最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有11项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活动在永安举行,其中的“永安抗战进步文化研讨会”更是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出席。地处福建中部的山城永安,在抗战时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呢?

  -184036:《新闻启示录》记者曾侃报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战火很快蔓延到了我们东南沿海,当时的福建省政府在厦门沦陷之后于1938年5月内迁永安,我身后的这座文庙就是当时福建省政府的办公地点。

  ——同期声:虞韶年 原永安市政协副主席:

  033345日本鬼子最初占领很快,东南沿海它毕竟有军舰,厦门、福州(沦陷),像永安这样一个腹地,这里是比较安全的,也比较稳定,所以省政府搬到这里。

  ——解说词:永安地处福建中部,有着较大的战略纵深,可守可退,这在当时是战时省会的上佳选择。经国民政府批准后,福建省政府来了个大搬家,中枢机关办公厅、财政厅、民政厅、建设厅、教育厅等几十个部门相继向永安转移;新闻、文化、教育、司法、金融等单位也陆续搬迁至此。

  ——同期声:卓克淦 原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职员185328那时包括永安在内很落后,我们跟老百姓接触,问他,抗日啊,他说什么叫抗日啊?我们只知道省政府搬来了。

  ——解说词:抗战时期整个社会信息的传播相对落后,尤其是山区和农村。当时的永安就仍然保持着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形态。而福建省政府内迁到永安以及厦门、福州的相继沦陷,这些情况给当时的福建百姓造成一定的恐慌,有些人甚至对抗日的前景有些迷惘。

  ——同期声:张承忠 永安市博物馆馆长:

  203449就是说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战事越来越紧,连省政府都要从福州迁到这么一个交通闭塞的这么一个小山村来,所以说这个时候应该有相当一部分的老百姓对咱们这场抗战是否能胜利,最后结果会怎么样很迷茫,认不准方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肯定要有那么一种文化的精神来鼓舞他们,使他们对于这种抗战救国这种信念能够坚定起来,

  ——解说词:当时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的陈仪和后来的刘建绪都比较开明。

  ——同期声:虞韶年 原永安市政协副主席:032200永安能够成为抗战文化中心和两任的省主席他们的开明,他们在我们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旗帜下实行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他们是拥护的,所以对于战线方面的、文化方面的宣传,文化人在这里纷纷集中,他们也是欢迎。

  ——同期声:林洪通 原永安市党史研究室主任

  094457如果不是省会迁到永安来,就不可能有这么多人集中到这个地方来,进步文化人士不一定会集中到这个地方来。因为省会迁到这个地方,再加上当时的两任省主席比较开明,能够容纳,能够支持这些进步文化人士进行抗日的宣传活动。

  ——解说词:从1938年5月到1945年10月,抗战八年,永安作为福建临时省会的时间达七年半之久,较为宽松的舆论氛围吸引了一大批中共地下党员、进步文人聚集到了永安,使永安成为东南半壁的文化名城。正是因为这样,永安开始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

  ——同期声:-182914采访张承忠 永安市博物馆馆长:

  -183115 :1991年的时候,在我们永安技工学校的基建工地挖到了一颗炸弹,这颗炸弹通过部队处理之后完整地保留下来,现在就收藏在我们博物馆,也就是大家看到的这颗炸弹,如果从炸弹的外壳来看,它不能说明就是日机的炸弹,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我手上拿的这颗引信,在这颗引信上它的字清楚地刻着“昭15阪”,也就是昭和15年公元1941年生产于日本大阪的一颗,那么就在41年生产出来随之就在42、43年的某一次轰炸当中投下来了。这当中就可以说明一个罪证,日本对我们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解说词: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永安大轰炸当天有日机三十余架,投弹135枚,永安城区连成一片火海,城区商业繁华地段被焚毁殆尽。房屋被毁978座,居民死伤近600人。当时的永安,连棺材都成为短缺物品。

  ——同期声:-182914采访张承忠 永安市博物馆馆长:

  一个小小的永安城不足3平方公里,但是前前后后在这八年当中,遭到日军轰炸是12次之多,那么从我们这个表上面可以看得出,最早的一次也就是1938年6月3号,1938年的5月省政府迁过来,第二个月就遭到日军轰炸了,断断续续地这么多次,最后一次1943年的11月4号是最严重的一次,整个永安城是一片火海,到处是尸横遍野,这个两位是母子两个,在1943年的这一次轰炸当中,他们同时双双失去右臂。

  ——解说词: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更加促使永安抗战文化的强劲发展。今年92岁的卓克淦老人,1937年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当职员,随后内迁永安办公,在日军狂轰烂炸的永安,卓克淦迫不及待地参与了永安第一份抗日刊物《老百姓》的创办工作。

  ——同期声:卓克淦 原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职员184956:我们白天上班,找一些资料,抄一下,晚上就关在宿舍里面,打印,那时候我们用蜡纸写,蜡纸这么大,我们又不熟,刻蜡纸的功夫又不好只好字又写得很大,只有两版,刚刚出的时候只有两版,两张蜡纸,本来(印刷的时候)有一个滚筒,可以滚起来,但我们没有这个东西,用刷子,现在想起来的确是条件非常差。

  ——解说词:卓克淦等人之所以能够创办发行抗日报刊,是因为此时正逢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机,整个中国的主要矛盾已上升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整个社会的主旋律是抗日救国。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爱国人士等纷纷聚集永安,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合成了一股同仇敌忾的洪流,迸发出冲天热情,他们办报纸,出刊物,印书籍,建学校,上演戏剧,习武参军,一切都在围绕抗日这个主题。

  ——同期声:卓克淦 原国民政府福建省教育厅职员

  191520所有的刊物都围绕抗日为中心,一致抗日,不管在哪一方面来讲,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进步刊物也好,或者一般的刊物也好,它都不能够离开抗日,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你不抗日,我们国家就没有办法生存,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我们一致抗日。

  -183707

  报头:福建省政府在永安的七年半时间,使这个原先信息闭塞的小山城一下子成为了当时全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解说词:当时永安有文化学术团体40多个,出版社近30家,出版报纸12种,杂志129种,各类专著700余种,丛书丛刊40套。优秀共产党员邵荃麟、葛琴夫妇和著名军事评论家羊枣、经济学家王亚南、作家章靳以等就是在这段时间,冒着生命危险,在永安发出大量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和专著。

  ——同期声:张承忠 永安市博物馆馆长:

  203622他的影响范围从我研究的史料来看他这头可以从上海、浙江、江西、广东、湖南这一片,甚至南洋,也就是外面,对这一片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解说词:在永安抗战文化的熏陶下,民众爱国热情更加高涨,抗日的信念更加坚定,特别是共产党员羊枣坚定的抗战必胜信念,有力地鼓舞了地处敌寇重围的福建抗日军民。

  ——同期声:张承忠 永安市博物馆 馆长:203706羊枣先生就可以说是永安抗战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说,他来到永安时间不长,但是他在这里发表的文章是最多的,文字达到了百万字,他是一位著名的国际时事评论家,他曾经一篇文章预测日寇必败的时间不出3到5个月,果然他这篇文章发表后的3个月日本就宣布投降,也就是说他的文字比较观点犀利、鲜明,能够起到鼓舞斗志。

  (一组永安抗战时期出版的各种刊物封面回放,加音乐结束)

  ——演播室:战争毁灭文化,同时,也创造文化。隐蔽战斗在永安的共产党员和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和进步力量,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进步文化活动。其活动时间之长,出版物之多,作者阵容之大,作品战斗力之强较之当时的国统区,可以说仅次于重庆和桂林。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锻造了广大军民摧不毁的抗战意志,为夺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明天,我们将为您讲述另一特殊的抗战群体——华侨。请您明天同一时间继续收看《新闻启示录》特别节目八闽抗战风云第四集——《热血华侨》,再见。


爱问(iAsk.com)


评论】【进入宽频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评论部专题
 相关链接
热血华侨2005年09月01日16:02
新闻启示录:大湖战役2005年09月01日16:01
《东南新闻眼》:雪域高原建奇功(中)2005年08月31日19:24
《东南新闻眼》:雪域高原建奇功(上)2005年08月30日20:02
林则徐:鲜为人知的故事2005年08月30日15:33
《东南新闻眼》:白水洋“牵手”沙家浜2005年08月29日19:39
《从北京看西岸》经典回顾2005年08月26日21:01
《江泽民传》作者库恩采访手记2005年08月26日16:37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bn@staff.sina.com.cn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