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缘,台商热衷故乡投资
【同期声:台商天福集团总裁 李瑞河】
(我现在在漳州在漳浦值得骄傲的是,这里是我的祖藉地,是本地人,主人。)
同心同德,政府热情服务台商
【同期声: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林聪明】
(大陆工厂建设的时候我都有参与,这是最快的。)
演播室一:大家或许还记得,今年五月份,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的时候,在不少场合反复讲到“唐山过台湾”,意思是他们的祖先都是从祖国大陆过去的。在漳州至汕头的高速公路上有一座石雕园,它正是以“唐山过台湾”为名。
短片一:
解说:漳州至汕头的高速公路漳浦段,有一个以“天福”命名的服务区,投资一个亿修建的“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就座落在这里。它的主人是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这个石雕园就是以他自己的身世和奋斗历程为蓝本。
今年5月1日,李瑞河冒雨在上海机场迎接到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之后就患上重感冒,半个多月没有痊愈。照片上一句“最难风雨故人来”,让在场的人无不唏嘘感慨。(现场:都是漳州人啊,都是老朋友,60年才来一次,风雨交加。)
同样令人感慨的,还有李先生的创业传奇。1992年,李瑞河在台湾大半辈子打拼起来的“天仁”基业,由于一场证券危机而遭灭顶之灾。
【同期声:台商天福集团总裁 李瑞河】
(我赔了30多亿台币,我一辈子赚的钱都赔光了。)
解说:已经花甲之年的李瑞河还想东山再起,但又该何去何从呢?
【同期声:台商天福集团总裁 李瑞河】
(我也到过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去考察,结果发现,喝茶的人太少了,只有单一的红茶。我到大陆来,茶是大陆的国饮,有十三亿人的市场,又有三山五岳不同的中国茶,很好的发展环境。)
解说:选择到大陆继续打拼的李瑞河最终把脚步停在了他的故乡漳州。
【同期声:台商天福集团总裁 李瑞河】
(我现在在漳州在漳浦值得骄傲的是,这里是我的祖藉地,是本地人,主人。)
解说:回到漳州12年,李瑞河把中国茶推到了极致,也把他的天福集团迅速做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及文化旅游一条龙的“茶叶王国”,在业绩上把他在台湾已经经营了45年的“天仁集团”远远甩在身后。
现在,在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过往旅客可以进入天福茶庄免费喝茶休息。而李瑞河创办的天福茶博物院,也已经成为台商投资漳州的标志性景观,一个到漳州不能不来的地方。
【同期声:游客】
(咱们中国的茶文化那么悠久,但就是他进来大陆投资以后,这十几年来,才逐渐在民间形成普遍喝茶的习惯。)
【同期声:台商天福集团总裁 李瑞河】
(我真的是同太阳在赛跑,在这里是争分夺秒,我的事业非常非常顺利,我想要的都会成功,这里是我圆梦的地方。)
解说:对于梦圆之地,李瑞河心存感激。
【同期声:台商天福集团总裁 李瑞河】
(以前早上一定要唱一首《爱拼才会赢》,现在员工就像一个大家庭,早上七点半到八点放一首《甜蜜的家》。下班了,就放一首《感恩的心》。为什么?我们感恩社会,感恩这块大地,感恩这块环境,让我们能够拥有做自己的,(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爱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演播室二:
主持人:欢迎回到演播室。今天请到我们演播室的是本期节目的记者,我的同事李明。李明,你好。
李明:你好。
主持人:当看到李瑞河先生唱着《感恩的心》的时候,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真是让我感动。
李明:对。李瑞河先生就是漳浦人,还有我们片子中提到的连战先生,他的祖籍地就在漳州龙海。现在80%多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这其中36.8%的人又来自漳州。
主持人:我想,作为台胞最主要的祖籍地,漳州吸引台商投资应该来说,自然比别的地方多了一分先天的优势。
李明:没有语言的差别,没有风俗习惯的差异,对于这些台商来说,这里就跟自己的家一样。而且,一个带一个,一个帮一个,越来越多的台商集聚在这里。按照他们的话说,这里的人文环境真是好得不得了。
短片二:
解说:与李瑞河先生回大陆发展的原因相似,台商曾长松的父亲回漳州投资,也是迫不得已。
【同期声:台商源太集团总经理 曾长松】
(刚开始的时候不得已,因为一个产业,它慢慢在萎缩,台湾伞业在萎缩,它必须要拿到这边来生产,他是不得已过来,家族都在那里。)
解说:1989年,还在日本留学的曾长松,被父亲一个电话叫回来管理漳州的企业。
【同期声:台商源太集团总经理 曾长松】
(那时候的漳浦叫“脏得离谱”,现在的漳浦以后可以叫“金漳浦”,变化很大。)
解说:与漳浦一同进步的,当然还有自己的家族企业源太集团。目前,曾长松一家有七个人常驻漳州,管理自家的六个企业。
【同期声:台商源太集团总经理 曾长松】
(这十多年来,基本上呆在这边大陆的时间是长还是短?十年前是八比二,台湾是八,这边是二,现在是二比八,台湾二这边八。整个重心全都移到这边来了。对,因为整个工厂在这边发展得相当不错,慢慢形成一个小集团,所以就整个力量往这边集中过来。)
解说:作为在漳州发展起来的行业龙头,曾长松被推举为台湾区制伞同业公会理事长,经他直接或间接引进漳州的台资和外资企业达到30多家。
【同期声:台商源太集团总经理 曾长松】
(开会的时候,我会跟我们的制伞业界介绍漳浦这个环境怎么样。光光做雨伞的,我们引进来五六家。我自己本身也有做帽子,帽子又牵涉到服饰业,这边服饰业又进来四五家。然后我现在又做运动器材,运动器材又牵扯到钢管家居用品,又引进来差这里不多七八家。)
解说:漳州的台资企业就这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使得漳州成为台商投资兴业的首选。
【同期声:漳州市台商投资协会会长 何希灏】
(他到这边来投资,风俗习惯语言完全都一样,所以他来这边没有离家背井的感觉,他特别容易融入当地。有些地方的这些台商可能他到了那边,事业上投进去了,他有发展,但是他就是融合不进去。这是漳洲特别得天独厚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跟漳州比。)
演播室三:
主持人:目前漳州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台商投资密集区了。
李明:我这里有一份数据,现在在漳州,台商投资企业就有1800多家,合同利用台资6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40亿美元,在福建省占有近40%的份额。在大陆地市一级城市中仅次于东莞和苏州,居第三位。
主持人:在台商眼里,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漳州的投资环境应该是不为过吧?
李明:是的。其实除了两岸同根同源的亲缘关系外,政府的贴身高效的服务,更是台商们投资信心的保证。比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台资企业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五十多万的标准厂房,从签约到建成投产,仅仅用了248天的时间,其建设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在省内外都十分罕见。而这个记录也缔造了一个新名词——“漳州速度”。
短片三:
解说:置身于灿坤工业园区,使人对于什么是“世界工厂”的概念有了直观感受。从五十多万平方米的厂房到两万多名员工,全都统一在一片黄色之中,让身着各色衣服的来访者感到有些压力,怀疑自己是不是“外星人”。但有一个人没有这种感觉。
【同期声:漳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 王耀泉】
(我也是灿坤的一员,我是叫做不拿工资的不穿黄衣服的灿坤的一员。)
解说:王耀泉是漳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也是灿坤工业园区的建设者。他和灿坤公司的台湾老总们一见面,便是这样的亲密无间,这份情谊是在共同奋战中结成的。
【同期声: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林聪明】
(他算是从没有到有的一个规划者,催生者。)
【同期声:漳州市外经局局长 王耀泉】
(一看工厂起来了,机器开动了,工人进来了,效益也起来了,是非常欣慰的。灿坤这个项目的引进,是我们市委市政府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整个工业立市的决策当中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例子。)
【同期声 林聪明】
(我们在台北的总部造型也是一样。但是我们这个地方比它更好,更漂亮。因为整个研发总部都已经进到这边来。)
解说:现在坐电瓶车才可以轻松地把偌大的工厂走遍,就像看风景。但是,当时工厂施工建设的那种惊心动魄的情形,恐怕不是参观者所能想象的。
【同期声:漳州市外经局局长 王耀泉】
(看看这个车间,单单这个车间就有四万七千多平方米。有时候看起来心里都会发毛。这些设备能不能准时到位,能不能准时开工,两万多名工人是否能够成气候。这些呢,有很多疑虑。)
【同期声: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林聪明】
(我们董事长讲说,这是一个死命令啊。他们这些领导班子,这些负责这个案子的人,全部都住在那里。那我们公司当然也有一套的人马每天就是在那边开会,盯进度。)
【同期声:王耀泉】
(一个月十万十万(平方米)地这样交厂房,还有呢,他不单机器要进来,两万人要在这边吃住啊。生活配套。所以全市上下应该是方方面面都配合得比较好,包括灿坤。)
【同期声:林聪明】
(合作起来,我觉得是一种革命情感的那种感觉,确实是蛮好的。我认为,我们要达成目标是第一位的。)
解说:故乡漳州没有让吴灿坤董事长失望,工厂顺利投产,第一批产品7.9万台电风扇终于赶在定单期限出口日本,可是办理手续的时候却又偏偏遇上周末。
【同期声:漳州市外经局局长 王耀泉】
(如果按照一种新企业,你办好电子口岸的一切手续,七个部门按照我们的工作日,没有十天,至少至少也要八天。那我们用一天,从早晨开始办,七个部门同时都办,约好。到晚上十点钟,全部电子口岸的一切手续都办好了。第二天九点顺顺当当地七点九万台的电风扇出口到日本。)
解说:就这样,248天,50万平方米厂房交付使用,产品如期出口,“漳州速度”的新记录诞生了。
【同期声: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林聪明】
(大陆工厂建设的时候我都有参与,这是最快的。很多的老外,外国客人也觉得说,啊,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怎么会是这样子。他们也是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我们也觉得蛮骄傲的。)
演播室四:
主持人:我想像这样当地政府服务台商的故事应该还有很多。
李明:是的。对于漳州速度,许多台商的体会是,由政府提供贴身服务,从而引发他们的投资提速。而这正是漳州市主动对接台湾产业转移,打造两岸经贸合作基地所需要的加速度。现在,在漳州市正在着力构建的“工业立市”基本体系中,台商投资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持人:从当年“唐山过台湾”,开疆拓土,到如今台商回大陆,投资兴业,历史似乎是一个轮回。
李明:对。闽台同根源,两岸一家亲,这也是我们这几天在漳州采访的真切体会。
主持人:福建和台湾隔海相望,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更是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对台优势,追求闽台更紧密的经贸联系,这也是福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最大优势和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