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抗战全纪实——揭秘黄埔军校

按住此条可拖动

综合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15:17

频道:

简介:

8.揭秘黄埔军校
黄埔精神之花永远绽放
开学典礼上,孙中山给操场上的青年学生以及军校教官做了一个多小时慷慨激昂的演讲:“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1965年8月15日,是日军战败二十周年的日子,日军退役中将吉田撰文称:“中日之战日军之败,是由于统帅部对中国二十万受过黄埔军校教育之军官的英勇爱国力量,未有足够的评估。”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对黄埔精神大为赞叹: 敌军抗日势力之中枢,在于以黄埔军校中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战斗意志。历次会战中,他们是主要战斗原动力。黄埔军校教育之彻底可见一斑……中国的枪炮打不赢我们,主要是黄埔精神打败了我们! 黄埔精神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它源自何处?这一切还要从孙中山一系列革命活动的失败说起。 自袁世凯倒台以后,北洋军阀各势力之间混战不停,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均告失败。他逐渐意识到,只有建立一支完全由自己掌握的军队,才能在众多军阀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在这一期间,孙中山逐渐形成组建属于自己的军事队伍、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的念头。 于是,孙中山决定在广州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堂,一所是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学,另一所便是后来享誉中外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黄埔军校。 这所军校在建立之初,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首要的问题,就是军校的选址。孙中山经过一番考察,把地址定在广州西南方向的长洲岛。早在清朝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就花了白银8万两买下这个岛上的船坞,办起“广东西学馆”。之后张之洞又改其名为“广东水陆师学堂”,它是中国第一所军官学校。更重要的是,这个岛上的土地开阔平整,又被江水隔绝,作为专业的军事训练和讲学地点,最合适不过。 其次便是缺乏建立军队和创办军事学校的经验。1922年,孙中山与从苏联来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桂林会面时,产生了建立革命军队、创办军事学校的想法。次年9月,孙中山派遣蒋介石、张太雷和沈定三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考察团”访问苏联,学习考察其军事项目。 出人意料的是,蒋介石从苏联考察回来后,彻底对苏联失去好感。原因是苏联坚持要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这让作为民族主义者的蒋介石不再信任苏联。他多次向沉迷于“联俄联共”的孙中山表达不同意见,但是没有获得孙的认可。在向孙中山交了一份《游俄报告书》后,蒋介石辞去了职务,将筹备军校的工作交接给廖仲恺,独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奉化的老家。 此时孙中山筹备军校的事务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但一现实的问题却摆在了眼前,那就是他原来选定的军校筹备委员长蒋介石迟迟未至。当时孙中山对他颇为倚重并“称兄道弟”,派他前往苏联学习经验,也是为了让他在建设军队的过程中独当一面。 1923年12月30日,孙中山用人心切,发电报给不肯前来就任的蒋介石:“兄此行责任至重,望速来粤报告一切。”随后,孙中山又让国民党元老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人连发6封电报,催促蒋介石前来广州就职。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在奉化又待了两周,直到1924年1月16日,在孙中山特使的当面劝说下,蒋介石才回到广州,向孙中山复命。 1月24日,蒋介石就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之后,蒋介石没有辜负孙中山的信任。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学校的各项建设。但此时他不会想到,这所军校后来聚集了当时全国军政各界的知名人士以及苏联的军事专家,可谓群贤毕至,英才辈出。小小的长洲岛从此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了这些自主培养的军事人才,国民党后来才能成功完成北伐任务,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黄埔军校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是招生。当时中国尚处于北洋军阀割据的状态,军校筹备处面临着随时被围剿的危险。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招生工作分三步秘密展开:第一步是地方初试,然后是跨省复试,最后在广州举行总复试。有资料显示,此次招生从1 200名考生中录取了350人。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成功召开。孙中山带着一份7 000多字的稿件也专门赶到会场,给操场上的青年学生以及军校教官做了近两个小时慷慨激昂的演讲:“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当场宣布了军校训词,后来被程懋筠谱曲,成为沿用至今的国民党党歌。 在黄埔军校的建设中,不能不提到苏联的大力支持,除了派遣军事顾问外,他们的250万卢布的开办经费以及分为六次支援的大批枪炮弹药,有力地保障了军校的训练、军队的建立以及军事斗争的顺利开展。 对于这所新型革命军事学校,孙中山对它寄予厚望且倾注了极大精力,在1924年6月至11月间,孙中山前后五次视察军校工作,在思想建设、物质支持、方针政策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和关心。 1924年11月1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倒了大总统曹锟,邀请孙中山北上商谈国是。孙中山临行前,最后一次来到长洲岛,在军乐队的乐曲声中,他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讲话:“本校学生能忍苦耐劳,努力奋斗,必能继续我之生命,实现本党主义,今我可死矣。”随后,他离开了黄埔军校。极为不舍的黄埔师生们纷纷列队欢送,蒋介石登上即将出发的永丰舰,与孙中山话别。 1925年1月,孙中山抵达北京后肝病发作,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一直为中国民主和平事业呼号奔走的孙中山先生,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言,这句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黄埔军校师生。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吞并中国。就在举国上下陷入危急关头的时刻,不同党派、不同政见的黄埔师生走到一起,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无数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以及中国军事实力落后的现实,黄埔学子在历次战斗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淞沪会战的指挥官胡宗南在战后哀叹:“黄埔军队几乎全部打完了。”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战斗都有黄埔学子的牺牲。据不完全统计,黄埔第一期在抗战中阵亡的有300人左右,第二期有200人左右,第三期有500人左右,第四期有700人左右,第五期有300人左右,合计共有2 000人左右。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意味着黄埔军校毕业生总数的27%阵亡于抗日战场。 以湖南这个抗日的主战场为例,全国抗战一共有22次正面会战,在湖南进行的就达六七次之多。为了对湖南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日军始终把三分之一的侵华兵力部署在鄂粤二省,为此,黄埔师生在这一地带抛头颅、洒热血,牺牲颇大。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某处战场上,从中国军人尸体上收集到的黄埔军校毕业证章就达500枚之多。 到了战略相持和主动反击阶段,黄埔将士与爱国官兵一起,顽强杀敌,浴血奋战,取得了三次长沙会战以及昆仑关、随枣、上高、鄂西、浙赣、常德、湘西等关键性战役的重大胜利。 在这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黄埔军人在正面战场上英勇拼搏,扛起抗日救国的大旗,无愧于中流砥柱的本色。他们驰骋沙场,取得了赫赫战功,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无限崇敬,特别是在两次国共合作中,黄埔精神之花绽放得格外绚烂。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参谋长、曾担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的叶剑英一针见血地指出:“黄埔同学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是光荣而重要的。在抗战中,只要30万黄埔同学真正全部发扬黄埔精神,谁敢中途妥协?谁敢进行内战?”
两党的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革命队伍,就这样分化为无法融合的两极。一手创办该军校的孙中山先生不会想到,有一天这些同窗共读、并肩作战的黄埔军人,最终却因政治歧见而同室操戈,展开了为期两次的国共内战。 黄埔军校的建成,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重任,成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一道曙光。 校长蒋介石以身作则,吃住都同长洲岛上的官兵们在一起。在这期间,蒋的作息生活十分规律,每天军号声一响就起床,随后身着戎装检阅学生列队。蒋以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的道德标准严格约束自己,成了公众的道德楷模,在黄埔军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黄埔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党代表廖仲恺,军校开办之初,他就为了学校经费问题四处借贷。虽然广东资源丰富,经济较为发达,但革命政府的收入却很有限,收来的税款又经常被军阀扣留,难免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于是廖仲恺偷偷把老婆的首饰当掉,换成大米来保障学生的一日三餐,因此被军校学生尊称为“黄埔慈母”。 阵阵蓬勃向上的气息洋溢在黄埔军校的每个角落里,看着墙上“卧薪尝胆”、“碧血千秋”的标语,血气方刚的黄埔学子个个斗志昂扬,心中时时刻刻牢记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实现孙中山先生救亡中国的伟大事业。 蒋介石在管理黄埔军校时,一方面吸收中国传统治军思想兼容当时苏联红军的治军原则,另一方面积极推崇曾国藩等人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之情怀和思想。客观地说,这些做法提升了学员的个人品质,对军事作风也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蒋介石凭借其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聚拢了一批青年才俊,并常邀请他们到家中谈话,通过交谈发现其长处并加以点拨。后来的很多国民党将领称蒋介石为校长,这些人几乎都有被蒋介石叫到家里交谈的经历,戴笠就是在这一期间被蒋介石发现的一个“人才”。而另一位特殊的学员徐向前,虽然也被叫去谈过话,但没有被蒋的长篇大论打动而成为他的心腹,几年后反而与国民党军队对抗,成为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第四方面军总指挥。 黄埔军校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却为共产党培养出大量军官,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其实从军校建校始,共产党一直都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一些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直接加入国民党,共同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重任。以周恩来为例,他就是以共产党员的名义,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但好景不长,国民党内部左右两派斗争激烈,随着排斥共产党、提高国民党地位的观点逐渐蔓延开来,国共合作出现阴影。当时黄埔军校里有两个较大的学生组织,分别是“青年军人联合会”(下称“青军会”)和“孙文主义学会”,国民党左右两派的内部斗争就是通过这两个组织的争斗表现出来。 黄埔军校的“青军会”是由黄埔一期“状元”、共产党员蒋先云号召发起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发展会员两万余名,吸收了军校里的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蒋介石听闻这一团体发展迅速,便成立了以国民党右派为主的“孙文主义学会”,谋求制衡。 令蒋介石意想不到的是,两个组织不仅未能消除彼此的争吵,摩擦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恶语相向甚至大动拳脚者亦有之。1925年5月的一天,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黄埔军校枪击事件。因青军会成员要求申领彩纸,印刷传单的一件小事,军校管理处处长“孙文主义学会”执行委员林振雄与军校政治部秘书、共产党员李汉藩发生口角,随后拳脚相向。其间林振雄向李汉藩开枪,虽然幸未击中,但“青军会”与“孙文主义学会”各自纠集一批成员发生火拼,经多方调停后,局势才没有进一步恶化。 虽然这次斗殴很快结束,但“孙文主义学会”成员四处散布共产党“阴谋暴动”的谣言,使得国共两党的矛盾愈演愈烈。 1926年3月20日,发生“中山舰事件”。面对国民党内各派的重重压力,本就生性多疑的蒋介石听信了中国共产党有意发动暴动的传言,立即采取行动扣押了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的中山舰,收缴卫队武装,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处,赶走了黄埔军校里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员。后国共合作的协议被国民党单方面撕毁,两党走向了完全对立的道路。 1927年4月,随着北伐的顺利推进,蒋介石开始着手清党,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先是派出青红帮流氓打手冒充工人,袭击了上海的14处工人纠察队,然后派第26军以“调解纠纷”的名义,收缴了工人纠察队武装,打死纠察队员达300多名。 4月15日晨,黄埔军校国民党特别党部宣传委员会政治顾问、著名共产党人萧楚女正在医院接受肺癌治疗的时候,被军警强行送入监狱,于22日在狱中被害。 至此,黄埔军校建立的革命队伍,就这样分化为无法融合的两极。一手创办该军校的孙中山先生不会想到,有一天这些曾同窗共读、并肩作战的黄埔军人,最终却因政治歧见而同室操戈,展开了为期两次的国共内战。 (本文摘自陈钦著《我的河山-幕后》,中信出版社)

(编辑:谭文娟)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