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抗战全纪实——南京保卫战之誓死保卫首都

按住此条可拖动

综合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9日14:59

频道:

简介:

3. 南京保卫战之誓死保卫首都
南京保卫战:发生在南京大屠杀之前的悲剧
“我来守南京!”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南京保卫战前国军心理的真实写照。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调集14个师10余万兵力防守南京。这些刚从淞沪战场退下来的部队,还没来得及补充休整,就又踏上了保卫南京的征程。 经过3个月的淞沪会战,日本尽管战果辉煌,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此日本参谋本部并没有制订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而是让增援上海的日军“凯旋回国”。然而日本中下级军官不愿就此罢手,他们叫嚣着“血不能白流”,在日军第10军军团扩大会议上达成决议:“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参谋本部于12月1日下达占领南京的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至此,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战略计划意味着日本决定将战争扩大化,乘胜拿下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从而达到击溃中国军民抗日的信心的目的。 接到命令的当天,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调集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的9个师团20万人马,分三路合围南京:上海派遣军山室宗武的第11师团、荻洲立兵的第13师团和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沿京沪铁路向南京推进;第10军末松茂治的第114师团沿宜兴至溧水公路前进,谷寿夫的第6师团和牛岛贞雄的第18师团沿宁国向芜湖公路推进;藤田进的第3师团、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经苏州、金坛西进。在南京保卫战打响之前,狡诈的日军还派遣国崎支队(第5师团特设下属独立支队,混成旅团建制)从郎溪和太平渡江,悄悄向浦口进军,截断了中国军队未来撤退的后路。 自上海陷落后,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军的刺刀之下。早在11月中旬,蒋介石先后三次在他的官邸召集高级幕僚开会,紧急商讨保卫南京的问题。在蒋的心中,南京依山傍水,自古为帝王之都,也是天然要塞。加上重兵把守和坚固的工事,至少能守两三个月。 令蒋介石意外的是,很多人认为应该贯彻持久抗战的方针,避免在初期与日军决战,他们建议在南京仅做象征性抵抗,然后主动撤退。事实上,跟随蒋介石的这些军政大员们心里都很清楚,南京位于长江的弯曲部,西北两面背水,正是兵家所谓“背水一战”的“绝地”。 他们通过淞沪会战,看到了日本人真正的实力,于是出现一边倒地力主撤退的局面。 在众多军政大员中,只有唐生智不同意撤退。他认为南京是国都,也是国父孙中山先生陵墓的所在地,守住南京才能够表现出中国抗战的意志和决心,并可牵制日军的兵力。 11月18日晚,在国民政府于南京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上,蒋介石表示:“南京是我国的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对全国人心也有重大影响,完全不守是不可以的。”这时唐生智毛遂自荐,主动请缨:“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誓与南京共存亡。” 不过史学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当时蒋介石提出要守南京,问在座的军政大员们谁可以挑起担子,满座无人应答。蒋介石说:“那就我来守吧!如果我牺牲了,你们继续抗日。”唐生智实在看不下去,便自告奋勇站了出来。 南京虽然无险可守,但作为首都,又不能不守。蒋介石深知这一点,他想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并未派自己的嫡系守卫南京。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南京保卫战前国军心理的真实写照。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调集14个师10余万兵力防守南京。这些刚从淞沪战场退下来的部队,还没来得及补充休整,就又踏上了保卫南京的征程。 虽然是仓促间走马上任,唐生智还是做了一番精心部署,他命令徐源泉的第2军团防守龙潭至汤山一线,叶肇的第66军防守汤山至淳化一线,俞济时的第74军防守淳化至江心洲一线,王敬久的第71军和邓龙光的第83军防守镇江,孙元良的第72军防守城南中华门、雨花台和黄山顶,宋希濂的第78军防守城北的幕府山、下关、和平门与玄武湖地区,桂永清的教导总队防守城东中山门外至玄武湖一线,萧山令的宪兵团防守城西莫愁湖、清凉山一线。 12月3日,各路日军逼近南京外围。5日拂晓,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天一放亮,日军首先采用攻打南京城的第一战——攻心战,黑压压一大片涂着太阳旗的日军飞机出现在南京上空,一时间城内弹片横飞,火光冲天。9日,敌机向城中投下松井石根致南京守军的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军队在次日正午前向日军投降,否则日军将开始进攻南京。中国军队没有理会日军的这套把戏,他们明知实力悬殊,仍积极备战。 12月10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攻城。日军地面部队在67架飞机的掩护下,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等守军阵地发起狂攻。20万军队在南京城内外殊死厮杀,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战役。 中国守军抵御日军最为顽强的战场,莫过于光华门。1937年12月9日拂晓,日军精锐部队之一的胁坂部队(第9师团胁坂联队)占领了光华门外的大校场和通光营房,继而与守卫光华门的教导总队谢承瑞团和第87师259旅等部展开激战。光华门一度被日军占领,宪兵教导第2团、第156师等部赶来增援,很快中国守城部队又发动反攻夺回。日军第9师团仅在光华门外就伤亡800余人。战至午后,日军冲入光华门内,占据了一些沿街房屋。第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率部猛烈反击,经过8个多小时的血战肉搏,成功全歼入城日军。而易安华旅长却不幸在激战中壮烈殉国。 易安华(1900–1937),字福如,号济沈,江西宜春人。黄埔三期宪兵科,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他身先士卒,曾率部顽强阻击日军。1932年后,由中校副团长逐步升为第87师259旅少将旅长。上海沦陷后,他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阻击入侵光华门的日军,不幸为国捐躯,年仅37岁。 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损失惨重,仅仅前三天,就在光华门外留下了7000具尸体,于是被迫调整作战计划。日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决定调转兵力,集中炮火攻打紫金山。位于南京城东北的紫金山高448米,是南京的制高点,这里由桂永清的教导总队负责防卫。桂永清将一个炮兵团放在紫金山顶,居高临下,对攻打南京城的日军形成巨大威慑。 在85辆坦克的掩护下,日军一次性集中两个师团的兵力,分两路向紫金山发起猛攻。庄严肃穆的中山陵和林木苍郁的灵谷寺一时间淹没在炮火之中,弹片啸叫之处血肉横飞,呐喊之声撼天动地。 此次激战持续了整整4天,中国守军虽大部伤亡,但主阵地始终未失。 (本文摘自陈钦著《我的河山-会战》,中信出版社)

(编辑:谭文娟)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