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穆钧带领曾逃离乡村精英后代再回故土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5日00:24 来源:新浪财经

所属专辑:CC讲坛——创新引领未来传播改...

简介:

  新浪财经讯 由北京君和创新公益基金会创办的公益性讲坛——CC讲坛于6月7日下午在北京举行。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学院副教授穆钧出席并演讲。

  以下是文字实录:

  穆钧:大家好,首先非常荣幸能够在雷老师身后,其实言归正传,我今天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讲一下过去十多年前我们在乡土建筑的研究,农村的经历和体会,其实就像一个故事不断展开,伴随我们的成长。那说到这个故事的起源,源自在甘肃我们当时捐助建的一个小学校,那个项目也是我论文研究的题目。在设计之初,我在当地做了很多大量的调研研究,然后特别是对一些当地可能的建造技术和材料把它们整理出来,通过模拟、分析,用到我们的教室建设设计当中,后来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大家可以看这张图,我把技术一样一样放到教室当中进行模拟,横轴代表造价的增长,数轴代表气温的增长,越是传统的越简单,性价比高,举个例子,…那它室内的气温会直接上升1.5,那么最后我们就集中在最有效,利用一些最有效的传统技术拿来做我们学校设计,最后后来就建成了。那这个传统技术是什么呢?就是传统的土坯技术。

  那再后来我们对这个学校进行了一个现场的监测,可以看到在下面这张图,在夏天周围这些看似光鲜的周围的小学,他的室内气温是紧跟着室外气温走的,热的时候到三十多度,而我们教室气温基本上在二十到二十五度,就像空调房。在冬天这些学校室内也是紧跟着气温走,最冷的时候甚至达到零下十五度,而在我学校在五度上下,那我们要知道每个小朋友,他身体散出的热量相当于八十瓦的灯泡,那么40个小朋友就是3200瓦,相当于两个电暖气。而整个建筑体就像棉被一包,所以冬天不需要烧煤。

  我问小朋友,小朋友跟我抱怨,过去我们一下课老师立马就消失了,现在下课老师赖着不走。后来我们对造价进行一个评估,基本都是就地取材,所以它造价只有三分之二,再到后来一不留神获了一些奖,其中一个奖值得讲,英国皇家建筑奖奥斯卡,那年咱们中国有六项获奖,我还记得当时咱们国内新闻媒体在报这件事的时候这么说的,今年享有盛誉英国皇家奖有六项奖,他们是水立方,鸟巢,可控中心等,我很能理解,我估计很多人都想说这么一群高大上里面怎么还有一个矮穷锉呀,实际上这个矮穷锉是当时中国人自己设计的。

  那么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真正最好的奖励呢,实际上来自村民自己,因为我还记得当时小学的校长跟我说,过去教室很冷,学校钱很有限,只能买一小部分煤,而大部分都是靠小朋友上学带,而今天很多钱可以省下来给孩子们购买一些书,所以我觉得这才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奖。

  后来很有幸在住建部以及香港好心人的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一个基金,做很多的建筑活动,那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就在汶川地震之后,当时有一个装修,有一个村子在四川和云南的交界,有一个大河把村子整个给割据看来,当时我们就赶到这里,可以看到图上河的对岸只有一个独木桥,当时其实独木桥我们在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因为大水冲走了,我看到了对面有一个奶奶,一个妈妈,带了几个小女孩,然后在对岸走,走着走着他们突然停下来开始脱自己的鞋子,脱自己的裤子,紧接着我就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是的,他们去送孩子们上学,而且他们过来的时候我看到他们身上的水渍,尤其看到旁边的小朋友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过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用同样的方式过来,看到经过地震之后对面的村子是什么样的。就看到这样的情形,震后很多房子都倒塌了,或者是严重的坏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问当地的村民,你们怎么重建这个房子?很多村民都说这个土的东西我们绝对不相信,我们绝对要砖混凝土。但是大家知道地震过后所有建材上涨了好几倍,即便他们有钱能买这个材料,但是大河的阻隔使运不进来。即便他们能盖起这个房子,但是大量的建筑垃圾,要么往河里倒产生污染。

  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因为旁边一些交通好的地方,国家也一部分资助,他们自己贷款才能盖房子,他们原来的房子二百多平米,换句话说震后他们传统的生活面临被割断的危机,而同样也让我们发愁的一件事情就是说我们看到村子里面其实70%以上的村民都是文盲,那么你即便有一个好的办法如何来教给他们,这也是一个挑战。所以在后来我们把这些问题汇报给建筑部,他们就说你们做一个示范项目,来看看这个村子到底怎么来进行重建。

  当时我们首先是对整个这个地区震态进行了调研分析,实际上这些倒的房子都是该倒的,为什么呢?因为很多老的工匠现在基本上绝迹了,那么很多一些传统生活当中很多可以有效的抗震的一些措施实际上被村民给忽略,失传了,村民能做就是谁家的房子盖得更高更大,这不倒才怪。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是我们当时发现这些五十年前,上百年前盖的老房子,震后一点事都没有,顶多是一些小的裂缝。而绝大多数倒的房子实际上都是近二三十年建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我们只需要对传统建造技术我们发掘出来,只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改良,可以满足我们抗震要求,这个就构成我们后来很重要的具体策略。我们同时想如何教给村民,那么在项目开展之初我们为了论证这些想法,我们做了大量的具体实验,也获得了很多成果。其实这些成果,我们让全体村民推选出来一户困难户,一对老太太老爷爷,老爷爷还是一个盲人,同时我们发动每一户村民出一个劳动力,给他们工钱,一起来帮老爷爷老奶奶盖房子,在整个建造过程中我们实际上团队所有人员都是博士生研究生都是志愿者,住在村子里面,跟村民们同吃同住,我们一方面请教他们,挖掘他们很多传统的办法,另外再给他们改良,教还给他们。

  在这过程中对农户户型进行了研究,想了办法改良,增进通风,达到夏季降温的效果,同时还有一些像我们引导他们如何把人畜隔离,最重要的就是怎么去改良它的建造技术,包括对于工具的改良,还有对于这些见到工艺的标准化,使得它这个建造的质量能够有尽可能的保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是我们对一些传统的办法,比如说我们把一些传统利用现在的抗震理论进行优化,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等等这些措施实际上都用当地生长的自然材料,竹子,芦苇,使抗震性得到极大提升。

  还有对一些没有倒的房子,用一些简单的办法给它坚固。最后很有意思,一个房子坚固两百块钱,甚至还不到。那很重要一个事就是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对村民一个非常活态的培训,因为村民都有一定的建造经验,我们只需要稍许点拨他们很快就学会了。所以在这之后村民们都开始盖房子,基本上不到半年时间这房子都盖完了。我们看到他们其实有些智慧创造性的东西,让很欣喜,我们把这些总结下来,用画的方式编了一本书,让很多村民学习如何来改他们的房子。我们小师妹就在那儿待了几个月,跟村民一块盖成了。大家看到感觉像是土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土在他们心目中就是这个象征,即便他们有钱了不会盖这种房子,我们特意设计的,弧形的,也可以盖得更高。那也发动很多志愿者到村里面跟村民干活,他们都觉得很过瘾。

  最后我们对村民盖的房子做了一个系统的评估,其中在材料发现其中九成材料他们用当地的废墟,甚至还有一些自然生长的自然材料,那在组织方式上面呢,因为这是一个传统技术,其实他们还可以延用他们过去很普遍的邻里互助的建造方式,他们只需要雇一两个木匠,大工,剩下亲戚朋友建好。那这个造价很贵,因为灾后,基本上都达到一千五,而我们村民自己盖的房子一平米只有一百五十块钱,相当于十分之一。那最便宜一户只有七十五块钱,为什么呢?因为这户的户主就是木匠。谢谢!

  我们感到欣慰的时候他们通过震后重建,他们获得了平静,一不留神又获得了联合国[微博]奖,可以使更多人重新看待我们的传统技术,更加坚信这条路是可以继续往下走,一定要做进一步的系统的研究。

  其实说到这儿的话我必须得要提一下,那么生土实际上是我们说它不经过烧,不通过加工,我们叫生土材料。实际上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最为悠久,利用最为广泛的传统建材,那在过去三四年间,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早都开始研究怎么改良,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技术,现在用在会所,别墅里面。我们跟一些法国和一些国家去合作,进一步提升传统技术,在很多省做了示范性建筑,这些农宅。这个是我们追求高性价比低端来说,我们还追求另外一种方式叫高端,我们其实现在有很多白富美,我们看他们的别墅会所怎么做,那比如说像这个是我们最近完工的,在西安万科有一个楼盘,我们为什么重视这些呢?因为我们想通过这些反过来告诉我们的村民,他们祖辈留下来的这些建造传统并不是贫困落后的象征。

  那我很幸运,在这里我们成立了一些机构,获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最后我们其实一直在反思,在中国当今现在城镇化不断加速的过程中,我们的西部尤其是一些贫困的农村建设到底应该怎么样来走。那么当我们在农村的一些乱象的时候,我们作为专业人员扪心自问到底给他们提供什么样可以选择的东西。那么在今天,那么在过去这些年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些村民他实际上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而这些挑战他们无法靠自身来进行克服,那在我们回看我们整个的经历,实际上我们走过了如何来发掘传统改良,然后到今天把它进行革新,再进入到一个现在化的运用。我们深刻体会到我们各个地方丰富多彩一些传统技术,实际上是当地的人们在当地特定的气候资源条件下,历经百年千年不断摸索,探索出来一种最为优秀,最为聪明的解决办法。尽管其中有很多的缺陷,对于今天来说可能无法满足我们的要求,但是它其中一定蕴涵着巨大的这种生态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者去深入研究,去改良它,使它能获得新的生机。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们感觉到,叫做高科技低技术,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一些理论去研究它改良它,但是出来的成果一定要是低技术,一定要使这些普通村民都能够很容易学会的。

  那好了,我们围绕技术策略,之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那么关于组织方面,我们其实这些年也总结了很多的原则,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关爱,因为我们都是城里人,那么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这些志愿者,能够真正驻守在农村,实际上我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跟他们在一起同吃同住,我们用一种平视的目光来去体验他们所体验的,来去思考他们所思考的,来去担忧他们所担忧的,只有这样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才能真正是他们需要的。那么我们也是深刻感觉到,我们其实现在面临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人,因为我们知道当我们说传统民居如何做的智慧,实际上在过去的传统存在大量的精英阶层,而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年轻人都想着是如何通过打工,如何通过上学来逃离农村,成为城市的精英阶层。包括我,包括在座很多的各位都是农村精英的后代。那么今天我们国家对农村投入资源越来越大,可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实际上真的很难再唤起过去农村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模式。

  所以到底怎么办,在今天最后我想用我曾经写过的一段话来和大家共鸣,有太多的无奈和困境是我们无力改变的,但是无止桥可以做到的,是带领我们这些曾经逃离乡村的精英后代再次回到这片故土,挽起裤脚,俯下身用心理解和感知,毕竟在城市里的我们欠他们太多,谢谢大家。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