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于奇文讲述《烛光虽小也可以照亮世界》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4日21:54 来源:新浪财经

所属专辑:CC讲坛——创新引领未来传播改...

简介:

  新浪财经讯 “CC讲坛(第六期)”于2015年3月28日在北京举行。父母心公益基金、“烛光行动─乡村资教计划”总发起人于奇文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于奇文:2012年11月19号,对在座的大多数人来讲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发生的一切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在一个企业有一些股份,平时的工作每天不停的开会、谈判、出差,但我另外一个身份也是一个父亲,所以我会尽可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陪我自己的孩子。这一天我陪着孩子在什刹海滑冰,我们愉快的玩了一天,在回去的路上,我从车里的收音机里听到一则信息,贵州毕节有五个孩子闷死在一个垃圾筒里。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再加上家里穷,所以相约出去闯世界,因为贵州的冬天阴冷,他们躲进了一个垃圾筒里取暖,同时生了一团火,没想到就是这团火夺去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最大的只有13岁,最小的才9岁,去世的时候他们还保持着一个抱一个取暖的姿势。这张照片是在他们去世的头一天,一个网友无意中拍下来的。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件事情,这也是几个孩子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影像。

  也许是和之前我和自己的儿子在一起欢乐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我突然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当时我没有办法开车了,我把车停在路边,很激动的发了一个朋友圈,我想号召我周围的朋友们,大家一起努力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让留守的儿童不要再成为流浪的儿童。我这个朋友圈很快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响应,尤其是北京人艺的演员孔维,她直接发来了家乡贵州省教育部门的电话,于是通过贵州省教育部门,我们联系上一个山村小学,这个小学叫规模小学,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光照镇的规模村,距离北京2347公里。我跟校长通了电话,在电话里表达了我的心愿,我想向山里的孩子每个月捐两百或者三百块钱,以我和我朋友的经济实力,我们每个人每个月资助8到10个孩子不是问题,没想到当我跟校长说完以后,我被校长礼貌地拒绝了。

  他拒绝我的理由有三个,第一,他说我们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十多年了,现在在我们山里,没有失学儿童这个概念,孩子们读书是免费的,书本是免费的,每天中午还有一顿营养午餐,现在山里面是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辍学,但是他辍学的原因都非常的复杂,绝对不是您一个月给两百块钱或者三百块钱就能解决的。第二,他说学校不收这个钱,因为我们只能把这个钱转给孩子的家长,孩子的家长拿这个钱是换了酒喝了还是还了赌债,学校没有办法保证。第三条,他说我不希望我们的孩子学着伸手接受别人的帮助,我希望让我们的孩子懂得,他们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靠他们自己的双手换来的。——这就是那位龙江校长——校长三个理由深深打动了我,我开始意识到,我可能过去的想法比较简单。

  我和我的几个朋友商量了一下,我们很快飞到了贵州,经过了200多公里的高速和山路我们见到了那些小孩,同时还给这座学校带去了70多台电脑,我们建了一个电脑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甚至把所有教室里的黑板都换成了电子白板,我们觉得我们为这所学校做了一些事情。一个月以后当我再次去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们建成的电脑教室还那么静静待着,我问校长,干嘛不给学生用起来?校长很尴尬地跟我说,我们没有可以教计算机的老师。这件事情又触动了我,我说是不是我们做错了,我们总想着像很多社会爱心人士一样,为别人提供帮助,但是我们很少考虑别人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于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走访贵州的山村,访问了很多很多乡村学校。2013年我飞了贵州11趟,在那里,我喜欢跟校长、老师们面对面敞开心扉的交流聊天,我们不搞任何的仪式,没有拉横幅,也没有开座谈会,甚至有时候坐在田间的地头,我们就着老干妈,喝着“Biangdang酒”——这酒是当地老乡自己用玉米(1915, -12.00, -0.62%)酿的,后劲很大,喝多一吹风Biangdang就倒了,所以叫biangdang酒——山里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山里最缺的还是老师,尤其是音乐和美术、体育这些副科方面的老师。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这些年随着国家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所以现在在山村,很多学校的建筑已经是当地村寨里最好的建筑,但是如果缺少了讲台前面站着的这个人,再好的建筑也不过是一堆石头房子。

  就拿规模小学举个例子,他有350名布依族的孩子,这些孩子就读的这所学校,按照教育局的编制应该有23名老师,实际在编只有12名老师,在岗只有11个人,其中还有5个从当年的民办教师转过来五六十岁的老教师,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是语文与数学老师,别说没有能教计算机的,连音乐、美术、体育等课都教不了,孩子们上美术课是老师在讲台前面放一个画面,孩子们对着画,孩子们上音乐课,就是老师掏出手机放出音乐,孩子们跟着唱。

  通过我们的调查,这个县基本所有的乡村小学严重缺编,基本上80%学校没有音乐、体育方面的专科老师,县教育局给乡村老师每周规定的课时量14节,但是所有的老师课时都是24节,我说能不能组织一些短期支教,校长否定了。有一个例子,有一年暑假大学生到学校来支教,因为学校已经放假了,为了迎接这批大学生的到来,校长不得不把已经放假的孩子们从大山的各个角落招回来,重新上20天的课。这批大学生是学英语专业,他们发现这个学校所有的孩子说英语都带贵州口音,仔细观察,原来这个学校里教英语的教师是一个在山里待了二十多年的老教师,别说说英语,说普通话都带着贵州口音!大学生们制订了非常详尽的教学方案,他们计划20天之内改变学生的发音,20天以后他们做到了,他们走了,在山里教了20年的老师再也教不了孩子们,孩子们不服了。

  既然乡村里面留不住老师,短期支教又不被学校接受,那么就没有解决方法了吗?2013年8月,是我第七次去到贵州,这次在贵州我巧遇了刚才那位龙江校长的弟弟龙涛,这是一个武警新疆文工团退役的文艺兵。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音乐人,他告诉我,他当时退役的时候,最大的愿望是去教孩子,到山里把他所学的音乐知识教给孩子们,但是因为他没有教师资格证,当不了老师。他的这个话突然让我眼前一亮。接着我又做了一个调查,还是在这个晴隆县,每年有200位师范类的毕业生毕业,但是教育系统和特岗教师的招聘名额只有60人,就是只有不到30%的准老师可以进入教育事业,意味着140位转老师面临改行。通过了这个调查,我们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我们不再号召奉献和支教,而是用企业化的模式,把这些准老师由我们公益机构招聘过来,作为我们的教育雇员,让本地的老师去本地的山里教本地的孩子,是不是能够解决一部分师资力量的稳定问题呢?同时还能够解决一部分当地的就业问题。

  这个想法一下子刺激了我们。于是我们跟龙江校长商量,在他的学校做一次尝试,为他的学校招聘六个教师。但是因为仅仅是一次尝试,不能大规模做宣传,因此我们疏通了当地的城管部门,在所有电线杆子上贴了招聘小广告,没想到招聘那一天来了一百多人,其中还有一位穿着武警制服的消防官兵,我说您怎么来了?他说其实我当时学的就是师范专业,因为没有考上教师,我才应征入伍,如果你们这个活动能够长期办下去的话,复员以后我一定当教师。他的话极大的鼓励了我们。

  我们把招聘模式从原来的公办老师招聘模式修改了一下,我们采用的是先面试,再复试,复试的方式就是直接拉到规模小学的课堂上,现场授课,我们邀请了教育系统的一些教育专家来做评委,为山村学校选出真正有能力,而不是有学历的老师。

  大家看计算机室已经启用了,教计算机的是田伟民老师,之前田伟民老师是当地县联通公司的技术人员,因为他的家乡来自于山村,他也一直有一个梦想——想把他所学到的知识回馈给家乡的孩子们。所以当知道我们这个项目在招聘的时候,毅然决然来报名了,他在复试那天现场授课,征服了我们所有的评委,包括我,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这次招聘成功极大的鼓励了我们,我们把这个行动起名为”烛光行动“。

  到2014年9月,我们拥有了4所试点的烛光小学和20位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幼教方面的专业老师。大家看到的这张图上就是兰蛇坡教学点,现在是4号烛光小学。在烛光行动去之前,这所学校只有两名老教师,35个孩子,因为老教师本身只读到了三年级,所以这所学校只开了一二年级,这些孩子们不会唱歌,分不清左右,也不知道中国,更不知道北京在哪儿。三年级以后孩子们就要走十多公里山路去山下的乡中心校上学。如今,这所学校拥有了94名学生,除了他们原有的老师我们又给配了两位本地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离他最近的规模小学的那些专业老师们,在每周五上山,给孩子们上一天的音乐、美术和体育专业课程,我们称为烛光小学之间的支援课。杨林老师是兰蛇坡本村的人,他当年是师范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考取公办教师,当我们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广西的一个伐木厂砍木头。现在跟我们签了六年的劳动合同,每个月能够拿到2400块钱的底薪,六百块三险一金的补助,每个月根据我们制定的绩效考核,还能拿到七八百的奖金。现在,此时此刻,这个时候他正在成都草堂小学,接受我们每个月轮流为所有烛光小学的老师们安排的一对一进修培训。6年以后即便他的合同期到了,我们也给他制订了职业规划,有三个方案,第一他可以继续跟我们签约,第二他可以到跟我们合作的私立小学就业,但凡我们烛光教师只要服务满六年,考公办教师是可以加分的。

  这个孩子叫罗小虎,2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他的爸爸一去不复返,他跟外婆一起生活,养成了他不爱说话,内向的习惯,我们烛光教师到了以后,这个孩子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爱交朋友,爱玩耍,最逗的是有一次他把所有小朋友邀请到他家里做客,但是到了家里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小朋友,就把辣椒拿出来切碎了,请小朋友喝辣椒水,第二天好几个小朋友都去了医院!不管怎么样,所有的这些乡村小学,我们烛光小学的孩子们,都记住了我们烛光老师教给他们的一句话,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脱离贫困,这也是我们烛光行动真正的意义。

  为了区别于传统的一对一捐赠助学和传统的支教模式,我们把我们的项目定位于资教。什么叫资教?就是我们用企业的管理理念运营公益项目,立足于本地化,用待遇留人,用情感留人,用发展留人,来留住我们的乡村教师,同时我们的资教真正的意义是,筹措教育支持资金,扩大乡村教育资源,提高乡村教师薪资,加强人才资本储备。

  今年我们计划募资1000万,全国建10到20所烛光小学,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因为我们知道公益不仅仅是悲情,更需要的是理性和责任,我们需要整合社会有效的力量和资金,来做有效的公益,让更多的乡村小学的讲台上站上那个老师。我们大家都形容老师就是一个蜡烛,就像我们的草堂小学的校长蓝继红校长送给我们的一句话:烛光虽小,也可以照亮世界。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