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马瑞强讲述《到那广阔天地去》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4日21:47 来源:新浪财经

所属专辑:CC讲坛——创新引领未来传播改...

简介:

  新浪财经讯 “CC讲坛(第六期)”于2015年3月2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马瑞强水果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瑞强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马瑞强: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80后青年,来到北京对我来讲现在是非常不容易,非常难得了,但是来到北京也有点找不着北,大街上车水马龙,让我觉得眼花缭乱的,地铁里挤得我东南西北找不到,今天来到这么大的舞台,看到这么多的观众朋友们,让我更加的紧张,如果大家不介意,可以给我点掌声,也许我会讲得更好一些。

  我出生在内蒙古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一片美丽的河套风光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的童年也都在那里度过,我常常非常怀念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块光屁股下河摸鱼、上山摘樱桃、逮兔子的美好时光。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带着父母的希望读了二十年的书,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娶了一个媳妇,买了一个房子,进了一家央企,上了一个户口,还有年薪15万的工资,这一切都顺理成章,这似乎是大多数人都在选择的路,都在想要的生活。

  国有企业分工非常明确,每天就是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对我来讲实在是觉得非常非常的无聊,甚至觉得有点痛苦,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跟你坐一起喝咖啡》,我顿时沉默了,这到底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什么?我知道我内心中一直憋着一口劲,我要去爆发,我要去冲破。

  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我参加了农业大学玉米实践项目,为了了解水果玉米品质特性,我在家乡开辟了试验田,当年玉米丰收了,品质和品性和质量都远远优于其他地方,这就坚信我的家乡内蒙古河套平原是非常适合种植水果玉米的,当时我和我的同学们,在北京西单、王府井、动物园做过大量市场调查,在沃尔玛、华联做过市场调研,通过一系列调查、种植等工作,我对水果玉米有了新的了解,我也确信水果玉米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而且可以在我的家乡落地生根。

  在北京工作生活这么多年,我时不时要回去我的老家,每一次回去,就多一些感慨,多一些担忧。记得那一年回去,我的父亲55岁了,我二大爷60岁,父亲说了一句话,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他无奈地说:“我什么时候能不种地,什么时候才能不干活?”现在每每到农忙的季节,50%以上主要劳动力全是5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很少。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几十年如一日,在座这里大家有农村的,应该跟我们是一样的,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非常非常严重,整个村子只有到春节的时候,过年的时候才有活力,因为大家都要回家过年,到正月十五之后,村子里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小孩,平静中透露着萧条。

  农村留不住年轻人了,大家都选择在城里打拼,没有人选择改变我们的农村,是不是一直让它这样延续下去呢?这是我曾经毫不犹豫返乡创业的重要原因。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是农业大学的博士生,我有一些知识和科技水平,也通过了水果玉米的实践检验,我为什么就不能回去呢?我想我一定要回去,回去带领我的父老乡亲,跟我们一块创业奋斗。

  现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项目也特别多,比如说我们的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等大量的农业项目资金支持,包括现在大城市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老农人已经完全不适应,不能跟上科技和市场的脚步,好多的机会大大的浪费了,但这是不是作为新一代的新农人非常好的契机呢?于是我怀揣着辞职创业改变家乡的梦想,准备回乡创业,我找到了当时我央企的领导,我告诉他我想辞职,他心平气和跟我讲:瑞强,你需要好好想一想,你这么好的工作条件,工作这么稳定,别人想进都进不来,你却进来还要走,这样吧,你停薪离职,干不好再回来。我说谢谢领导,我想完全辞职,背水一战。

  2011年的4月份,我带着自己的行李回到我的老家,当时刚回到家父母非常兴奋跟我说:是回来看我们的吗?我说是回来看你们了,估计得看一辈子,不走了。当时母亲就愣了,我赶紧把我要做的事跟母亲说了一下,母亲听了以后大怒,她指着我说,我坚决反对,你赶紧回去,好不容易培养个博士,又回来种地,我白供你二十年,赶紧回去原来的单位,创什么业!我能想象到父母当时那种失落和压力,家里氛围当时是非常非常沉重的,有时候想起来其实我的父母也受到很多的非议,因为别人在想,这小子肯定是在北京混不下去了才回来的。但是面对这种反应,我只能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当我回到农村的时候,对农村的情况也不了解,很多人都不认识。我父母之前种了七亩水果玉米,大家只是听说。要知道在农村说服农民接受一件新鲜事物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是一个做研究的人,之前做的都是研究工作,更多是用数据理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但是跟农民就需要用感性、感情的办法去说服他,所以将近一个月时间里,都是我的母亲陪着我,每天挨家挨户,跟他们聊天唠嗑,可以说每天就是口干舌燥,精疲力尽,更多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将近走了一百多户,最后成功说服的只有14户,其中7户是亲戚,还有7户是邻居,那年我们水果玉米种植最后种了406亩,5月份顺利播种,8月份顺利采收,但是事实并未像想像的那么顺利,因为我们刚开始回去创业,没有资金,没有人,可以说一无所有,我记得那年收玉米,基本上每天是一整天都是收割农民的玉米,到了晚上10点,要把500多袋玉米从车上搬到冷库里,每袋玉米重量在120斤左右,每天晚上从10点到凌晨2点,最要命的是有一天早上醒来,去冷库里温度一下子到了五六十度,所有的玉米都黄了,我一下子蒙了,那是6万块钱的玉米,那时候对我来讲可是个天文数字。当时我开着面包车,跑到我们家后面的山上,面朝着东北的方向,因为当时我的媳妇和小孩都在北京,我就暗暗地骂自己,你是不是有毛病,非得放下北京朝九晚五的工作在这里遭罪,遭罪不说,还赔这么多钱。但是转念一想,现在最要紧的事得把现在的玉米赶紧处理掉,就这样回去扛玉米,倒腾玉米,没过多久,冷库又坏了一次,我当时损失上升到15万,刚开始说服农民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困难,让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真的难上加难,现在因为冷库出现了故障,导致玉米的损失,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让刚开始跟我们一块创业的农民蒙受损失,我的母亲果断跟我讲,不要想了,先救大伙儿的玉米吧,把大家的玉米都收掉,最后把我们家的玉米黄到地里了。

  2011年10月份我来到北京,见了我的导师,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他们都在问我,你后悔吗?你还能支撑下去吗?说实话,不后悔是假的,但是我就不相信我干不成,别人干一年,我干两年,别人干五年,我干十年,做一件事情很难,放弃一件事情很容易,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把他走完。我一直沿着自己的心路毫无畏惧的前进着。2012年我们开始融资,要解决我们2011年遇到的所有问题,当时融资将近1000万,建立玉米冷库,当时玉米推广面积1500亩,我们组建了两个合作社,我们现在有职业化农民将近80位,投资了2000万正在建设饲料加工厂,到今年我们设计带动农户1500户左右,目前流转面积1500亩,目前为农民增收1000万左右,很荣幸通过这件事情开创了一番事业,也让很多媒体关注到了我,他们宣传的是一个年薪15万的博士辞去了央企的工作,回到家乡当农民,当地的政府也给予我很大的重视,很荣幸我当选了内蒙古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感觉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作为新农人,我们通过自己的创业能够带领农民致富,我们通过自己代表的身份发声,能够让农业农村的很多问题得到落实和解决,2013年暑假的时候,我的媳妇小孩回到家乡,走在我们的田间路上,我非常自豪跟她说,你看,往南走的全是水果玉米的车,往北走的全是青贮玉米的车,这些都是我们种的。每天因为我们的努力,上千人在行动,一起在赚钱,我说自豪吧,我媳妇笑着对我说,好好干吧,别得瑟了!现在我的媳妇不仅支持我,而且跟着我一块回到了我的家乡,那种作为男人的自豪,你们都懂得。

  2014年我在全国人大代表建议里提了关于对于边疆少数欠发达地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建议,我们小额贷款是10亿,我们创业人员是27000多人,带动就业在95000多人,但是他们要拿出1200万的贴息,通过我的提案,创业人员不需要提前给银行还,直接可以自己用,财政贴给银行。最后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农村也有无限的机会,广阔的空间,我期待更多的怀揣梦想的朋友们,如果你有理想,如果你有激情,如果你敢折腾,来农村吧,这里有广阔的天地,这里大有可为。接下来我们除了水果玉米产品之外,我们还要办各式各样的采摘节,也欢迎在座的各位到我们那儿去,感受一下美丽河套的乡土风光,我也想跟喝咖啡那帮朋友说,来吧,哥们儿,跟我们喝蒙古奶茶吧,我们一边喝着蒙古奶茶,一边看着种植万亩的玉米基地,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