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吴昌华解析决定国家文明程度的因素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4日17:54 来源:新浪财经

所属专辑:CC讲坛——创新引领未来传播改...

简介:

  新浪财经讯 “CC讲坛2014-2015年会”于2015年5月22日在北京举行。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出席并演讲。

  吴昌华表示,一个大国的担当,离不开公众的担当。公众对环境生态问题的认知和他的认识代表了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的程度。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质量的这种要求是政府激励决策重要的依据,也是激发技术创新和带领资本投入的重要的驱动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吴昌华:2009年的11月17日,我刚下飞机就赶到了哥本哈根音乐厅。在这里BBC正在举行的一场世界辩论,应主持人Stephen Sackur的邀请我也参加了这场辩论。我就被安排了音乐厅的第一排座位的正中央,台上有九个国家的首脑和总理。进行了第一轮的交锋之后,话筒递到了我的手里Stephen Sackur要求我去回应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刚刚的发表的一个观点,也就是说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当中中国的不作为正在拖世界国际进程的后腿。我是这样回应的,我说我刚刚从中国的重庆赶到哥本哈根在重庆发改委系统的118个官员和我一起花了四个半小时的时间在探讨低碳经济。当时重庆刚刚成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处在中国的西南部的一个欠发达的地区,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工业化过程乃至创造就业等等所有的压力摆在地方决策者的面前。在这种情形之下当地的决策者没有去跟踪粗放型的这种发展,相反,在这种关键的时刻大家集中精力在思考的是探讨一条不同的发展之路,也就是低碳发展之路。这不能说中国不作为和不担当。经过两个星期之后的加时赛,但是在金融危机经济萧条、经济复苏的压力面前各国的政治家选择了不担当。

  我记得当时没有达成共识的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我的眼泪飘然而下。当然在会场熬了几天几夜,非常非常疲惫也带着伤感,更带着一种失望。在人类社会公认的全球人类发展二十一世纪最严峻的挑战面前——气候变化问题面前,国际社会的领导者选择了不担当。你可能要问说我们为什么要担当?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生活在这个地球之上依赖的是地球的生命支撑系统,地球为了支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九大之支撑系统。这些年来国际科学界在研究在评估地球的支撑系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继续承载人类的这种发展的需求和愿望?结论越来越清晰,在这九大系统当中,生物多样性二氧化碳和氮磷的循环人类早已冲破了地球支撑能力的红线。臭氧层由于国际社会在过去的一些年当中认识到问题之严重然后携起手来采取行动,所以情形有所好转,但是近些年的趋势也不容乐观。海洋的酸化、淡水的使用量、土地的使用量虽然目前没有冲出红线,但是科学界的结论非常非常确定到本世纪中间一定会冲破生态的红线。剩下的两个,一个是气溶胶,一个是化学物,科学家在今天能够掌握的数据面前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没法评估出地球支撑系统能够承载人类多大程度上我们还继续下去。在这研究过程当中科学家无法得出结论的是,不知道这个九大支撑系统当中是有几个被人类冲破红线之后,这生命系统就会崩溃还是说当我们把九大系统的这个红线完全冲破之后我们的生命系统也就崩溃了。今天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结论。我每天从事的工作,其实也跟两个符号相关。一个是摄氏度、温度,一个是二氧化碳,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非常纠结的关系。为什么要关注这两个问题?过去一百年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已经上升到0.85度,刚才谈到哥本哈根虽然过程非常艰难,但是唯一的一个进展也就是在政治上达成了一种共识,是希望到本世纪末全球地球的平均气温与工业化进程开始初期的相比不要超出两度。温度为什么要升高?科学界非常明确的得出了结论,是由于人类从工业化开始大量的燃烧化石能源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那么在过去150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大气层当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已经从280PPM增长到今天的400PPM,其中有一半的贡献率是在过去30年中排放造成的这种结果。两者的关系及其复杂。我们虽然政治共识上到本世纪末不要冲破两度,但是我们今天基本上在走向四度的道路上。如果即使是两度,到本世纪末我们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两度,长江三角洲地区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将会消失在海平面之下。可想很多的沿海地区低地的沿海地区,很多的土地不再成为土地。中科院今年年初,曾经做过一个评估报告,青藏高原的生态状况的评估报告。这个报告发现青藏高原在过去的这些年当中气温的不断上升,高山湖泊、纳木错湖的水量越来越多,雅鲁藏布江的水量也越来越多。纠其原因是由于冰川融化的加速以及雪山的雪线上的不断提升。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或者这么重要?这个地区是亚洲七大河流的发源地,中国的长江、印度的恒河、东南亚的湄公河、亚洲有60%的人口生活在生产上依赖七大河流。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川快速的融化,当然短时间之内青藏高原有了更多的温暖如春的感觉,但是你可以想象出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趋势延续下去,大河会变成小河,小河会变成河沟。你基本上可以在脑海当中浮现出这样的形象,河床的干枯,生态的难民,众多的人背井离乡乃至生态战争的引发。我们今天所谈的经济增长,人均的GDP达到小康,这所有的梦想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在这个巨大的挑战面前,人类社会决定一起去应对。1992年,在巴西的首都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微博]的可持续发展大会在这里召开。超过100个国家的首脑出席了这次会议,签署了全国联合国旗帜之下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得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一种共识和结论,就是说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一个重要的挑战。原因的形成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当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所以发达国家自然而然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在发达国家自己要努力减排的过程当中,还要承担起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尤其是通过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这是一个国际共识。1992年气候变化在国际当中这个问题主要是由西方来主导的议题,尤其是美国。与它们相比中国和世界上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些像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因为我们无论是认知、知识,很多的能力不足。美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主导当时国际气候变化进程最主要的一个领导者。在这个过程当中来动员更多的国际社会加入其中。1992年之后是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美国政府当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各国去游说,说服各国的政府积极参与到《京都议定书》的进程当中。我当时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智囊工作主持过两个相关的课题。一个是联合国基金会90万美金支撑的一个课题《研究中国的能源政策和气候变化策略》,其实结论非常简单。通过大量的数据模型之后我们发现中国其实在能源政策节能领域当中一直在孜孜不倦的集中努力,尤其在90年代后半期已经开始了明显的出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的这种关系。也就是说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中国当时已经在行动。我主持的第二个课题是由美国环保署支持的研究北京上海能源(9.00, -0.94, -9.46%)政策、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的协同效益的分析。也就是说今天所谈的2.5的问题其实90年代的中下半期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开始研究了。结果是什么日本加入了《京都议定书》,欧盟、中国很多的国家都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但是美国却置身之外。克林顿政府当时的确是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在美国的政治当中,大家也知道这牵涉到国际法的问题,必须由美国的参议院的绝对多数通过之后美国才可以正式的履约。当时记得有个97票对0票的一个结果,也就是美国参议院以97票对0票的结果否决了克林顿政府已经签署的《京都议定书》美国的这种承诺。也就是说美国不能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履约。原因有两个,第一国会认为参议院认为如果美国采取激进的措施进行减排第一呢,对美国经济增长的成本会大幅的上升同时来损失很多就业的机会。第二个理由是说即使美国去减排,但是像中国、印度、巴西这样的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型的经济体如果不承诺绝对减排的承诺之下,他们减排的那点量微不足道不足以来抵消这些大的经济体所产生的新的排放对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其实一直在行动就像我刚才所讲的当时我们做的研究已经发现,中国一直在能源的领域当中一直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也就是说在90阶段后半期已经体现出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的这种脱钩,所以中国根本不是说在不作为,中国在孜孜不倦的不断的努力。

  2014年的11月13日,大家可能应该记得很清楚,也就是北京在APEC最终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的总书记习近平跟美国的总统奥巴马联合发表了中美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在这个声明当中,中国第一次做出了更庄严的承诺。也就是说中国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要争取不晚于2030年达到峰值,同时中国的新能源的在一次能源的消耗比例当中不低于百分之二十。大家都知道,像这么重大的全球问题当中大国的担当尤其很多大国一道的担当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中美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对已经相对疲软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的谈判某种程度上打了一针强心剂或者振奋剂。国际进程尤其今年年底巴黎的联合国气候变化的谈判过程当中大家现在都要聚力让它尽量的实现更的成功!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开始在做自己的担当。在中国快速的再工业化或者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重新的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一种新型的价值观来引导这个国家的未来的发展。一年以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能源革命。从能源消费、能源生产、能源技术和能源的制度的四个角度来真正的从根本上改革中国的能源体系。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节能,实现清洁能源同时重要的承担起一个大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这种承诺今年两会期间大家可能听到了很多比较振奋的这种政策的信号。第一次中国把污染和贫困放在了同等重视的地位,也是第一次中国政府把环保产业当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过去几个月当中也是第一次中国提出了把绿色化加入了文化治国的大的战略方针当中。这是中国在国家层次的对自己的担当也是对全球的担当,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担当不能只是国家一级别政府的担当。地方政府步调一致是担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得2010年当时时任的贵阳市委书记李军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这样的一个理念。同时也启动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也就是在中国相对几乎是最不发达的一个地区在后发的这个过程当中要及时的去思考发展的模式,必须去尊重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制约。去年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十个国家级新区的领导与气候组织签署了一个国家级新区地方绿色发展战略的一个联盟。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我们是希望能够牵动更多的地方政府携手共同探索地方低碳发展创新的这些模式。

  一个大国的担当,我们今天呢有了更多的条件尤其在技术和产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当中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识别出自己的契机。煤电是我们造成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你如果看一下上海外高桥(25.45, -2.80, -9.91%)第三电厂。虽然是煤电但是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煤电的发电过程当中的排放,已经可以比天然气发电做到情况更好。生态退化、土地退化是中国今天发展的一个制约要素之一。那么看一下王文彪董事长和他带领的伊利资源经过将近30年的努力修复沙漠、修复土地打造其自己用生物的技术改造盐碱地用生态的手段改造退化的土地,同时在改良的土地之上开始去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能源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担当的这种底气。

  一个大国的担当,离不开公众的担当。公众对环境生态问题的认知和他的认识代表了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的程度。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质量的这种要求是政府激励决策重要的依据,也是激发技术创新和带领资本投入的重要的驱动力。

  一个大国的担当,最终是人才的担当。2014年我与我的团队一起创建了未来学院,以培育和培养未来发展绿色人才计划为自己的使命。通过具体的企业案例进行跨代的交流跨界的学习用今天的企业家去带领培育未来的企业家,同时有社会主流的专家进行支持和辅导去年做了六个案例今年做12个案例。其实明天是我主持今年的第三个案例。我们是希望一年几十个人一百个人、两百个人,在这样一个进程当中一定会助力中国真正的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如果2030年听起来比较遥远,我们可以寄予2025。我相信,我们今天所谈的担当,已经开始的担当在十年后一定会有硕果。十年之后我相信碧水蓝天,蓝天白云一定会回归。一定会成为新常态!在那个过程当中,它一定是由于你我他我们共同的担当!

  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