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降低宏观政策风险防滞胀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15:38 来源:新浪财经《长安讲坛》

简介:

  新浪长安讲坛第57讲,长安讲坛总第188期,做客专家是论坛成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他演讲的题目是:关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们下面讨论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现在的宏观经济,短期经济,总量的主要的失衡,以及针对这些失衡,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的调整,中国宏观经济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大家知道它就是指总量,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者之间的失衡的状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是从,我大概简单的梳理一下,大概到现在是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太一样,现在新时期有新的特点,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到1998年上半天,这应该是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失衡主要特点是需大于供给,基本上是这样,需求大于供给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主要的失衡和威胁就是通货膨胀,所以通货膨胀的压力在20年间,78年到98年在是非常大的,原因很多,有生产短缺的问题,有制度的软预算约束问题,软预算约束会造成膨胀,另外有历史,我们历史上计划经济形成的短缺问题局面,不是短期能够克服的,一系列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生产和制度的原因,在改革开放到98年5月以前,总体上中国是一个需求大于供给这样的情况,所以主要的问题是防通胀。

  我们也确确实实,改革开放以来,三次比较大的物价上涨,基本上都是发生在98年之前,第一次在1984年年底,85年年初,当时是因为84年秋天十二届三中全会,做了一个要紧的决定,就是决定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全面推进,人们担心物价上涨,所以去抢购,形成了那一次比较大的物价上涨,和相应的抢购风潮,第二次是1988年,88年夏秋之季,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一个工作会议,做了一个非常要紧的决定,决定推动价格改革,当时我们讲叫价格闯关,当时需求大于供给短缺局面,如果你一旦放开物价,肯定物价上涨,所以老百姓去抢购,形成一次比较大的物价上涨风潮,第三次大家知道是94年,94年到95年,那次时间比较长,力度也比较大,94年那次高的时候大概应该在物价上涨率是超过24%,因为我们的保值储蓄率是百分之十几,然后再加上银行存款的基准利率加在一起当时达到了,高的时候到了25%,保值,这种情况,这个大家也知道,因为是92年南巡谈话之后,十四大召开,全国就掀起了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发展的投资的热潮,需求迅速的扩张,经济开始逐渐转热,到了94年的时候,达到了顶点,这个时候物价涨这种情况,到95年也比较热,95年物价上涨大概17%这样。

  这三次比较大的物价上涨几乎全是发生在98年以前,最重要的经济背景就是你是需求大于供给,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所以它稍有一个偶然因素一刺激,可能就激发起来抢购,形成这样的局面,从98年下半年到02年年底,这段时间是中国宏观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失衡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刚好和第一个阶段相反,开始出现过剩,主要是由于内需不足,内需不足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过剩,特别是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产品过剩,物价不仅不涨,反而在很多年,在这期间是负的,物价指数是负的,到02年的时候,物价也就是在2%左右,低于2%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缩的警戒线,所以当时有人说,中国经济自98年年底,到02年是进入了,不是什么通胀的年代,而是返过来是通缩的年代,当然这个有争议,因为通缩的标准就有不同看法,是物价负增长就是通缩,还是说双负增长,物价负增长,GDP负增长,进入通缩,这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不管怎么样,那几年中国物价很低迷,表明中国的需求,市场需求不活跃,所以我那时候宏观政策采取的办法主要是反箫条,反衰退,当时我们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乡镇企业倒闭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停产破产,大量的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有待安置,所以在那种情况下,中国可以说比较严重的经济停滞、衰退、箫条的现象,那个时候的主要问题就是怎么反箫条、反衰退,主要政策就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03年到07年,这个阶段的宏观经济是什么呢,和前两个阶段都不一样,它既不是需求大于供给,也不是需求小于供给,它是结构性返方向失衡,在投资领域里面,经济过热,需求大于供给,重要的投资品,煤、电、运、油,价格居高不下,但是在消费领域里边,需求不足,大量的工业消费品,产品过剩,甚至产能严重过剩,很多工业消费品的生产过剩闲置的情况超过30%,甚至更高,远远超过我们通常所说的20%的,比较正常的产能过剩的水平,这样就形成了投资和消费两个领域里边,宏观经济失衡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宏观政策就比较难决定,你到底是紧缩还是扩张,98年之前我们比较好办,就是紧缩,02年到98年这段,我们也比较好办,就是扩张,这个失衡的方向比较清楚,但是03到07年,我们当时就不太好办,不太好办我们采取的是什么呢,我们实际上从目标上回避了总量,我们叫有保有压,区别对待,我们没有说是扩张还是紧缩,在手段上我们采取了一个反方向矛盾的组合,财政是扩张,货币是紧缩,所以我们当时叫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解读,其实就是从紧的。03年的7月份,大家想想我们开始上调法定准备金比例,一直调,调到08年上半年,我调到了17.5%,这个在当代世界是非常高的,比94年都高,94年我们法定准备金律25%的通胀率的情况下,我们法定准备金律是13%,这是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我们是一种从紧的,所以这样就形成了当时财政在扩张,货币在紧缩,之所以有这样的反方向的组合,就是我们当时总量目标本身难以抉择,到底是紧缩还是扩张,我们很难办,所以我们采取了看起来矛盾,实际上是降低一个政策风险,这样的选择,这是第三个阶段。

  第四的阶段,08年,特别08年下半年以后,中国的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进入一个全面的用组合一揽子措施,反危机、反箫条,那么我们提法是什么呢,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当然在原来就是积极的,扩张的基础上,力度加大,大家可能耳熟能详,所谓两年四万亿,财政的扩投资,这是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适度宽松,关键不在适度,而在于宽松,什么意思呢,它是方向性的逆转,因为在此之前是什么,是稳健的,你现在是宽松的,它的方向变了,财政政策是力度变了,方向没有变,还是在扩张,只是力度加大,货币政策08年下半年以后,它可不是简单的度的问题,它是一个方向的逆转,从紧变为扩张,是这样的情况,所以大家也知道08年下半年,加大了信贷投放,08年年末新增贷款比08年年初多出了大概4.9万亿…那么到10年,到09年年末比年初大概新增贷款是9.6万亿,不到10万亿,一直到到去年,10年的上半年,新增贷款是四点多万亿,这么大力度的放贷,这么集中,是个非常典型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所以我们叫做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以此来反危机,抵消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这是进入一个全面积极扩张的阶段,这是我们的第四个阶段。

  第五个阶段就是从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去年秋天以来到现在,我们现在是,实际上是择机退出,我们从全面反危机措施开始,择机退出,那么我们这个政策调查,我们是这么讲的,我们叫做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看起来提法是重新回到了03年07年,这个政策组合状态,但是原因是不一样的,03到07年之所以采取那个办法,是因为投资和消费领域里的失衡的方向是不一样,所以我们很难简单的扩张,或者是简单的紧缩,我们现在出现这个情况,不是投资和消费领域里的失衡方向不一样的问题,不是这种不同领域里的结构性的失衡差异的问题,是总量的问题,就是我们总量本身就遇到了这个矛盾,使我们既不敢紧缩也不敢扩张。

  总量本身什么问题呢,第一经济增长乏力,内需不足这个问题,和世界市场的恢复不明朗,交织在一起,总需求包内需和外需的恢复,这个并不是那么强劲,因此增长的动力并不是那么充沛,所以增长有可能陷入低迷、低增长,所以带来箫条的问题,这个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摆脱了危机和衰退的困扰,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我们通胀压力特别大,我们一个有长期的,比如说成本提高,刚才我们讲了,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各种成本都是提高,它在推动物价上涨,这是一个,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国际因素,国际油价、国际大宗商品、矿产品、油产品,等等这些涨价,它带有输入性质,会影响到我们国民经济的成本,拉动我们国内市场的价格,这是一块,是我们很被动的,我们控制不了的,这是一块,这是国际输入的因素。

  另外还有一个我们现在通货膨胀,就是说我们反危机的这些措施,08年的下半年出去的票子,09年出去的票子,和10年上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出去的钱,并且中国的钱往往和财政有关联,中国的货币政策的效率往往和财政政策的效率是有关联的,你比如财政四万多亿,很多靠贷款做的,不一定完全是财政支出,再一个我们财政在支持一些信贷政策的时候,比如贴息贷款,就是财政来贴息,低压贷款担保,财政担保,包括现在土地财政,地方它用财政的未来得收益做抵押,构建了一些信贷融资平台,然后通过举债来形成支出,像这些都表明什么呢,在目前中国条件下,财政和货币的扩张效益,它是有直接的联系的,这样大量的钱透过财政也好,透过直接的货币信贷渠道也好,就出去了,再加上大家也知道的外汇帐款,外汇储备我们就三万亿美金,三万亿美金,外汇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你结汇的时候,基础货币投放增大,我们现在大概09年年末,10年的数据我没有看到,我看09年年末,我们的基础货币供给当中,外汇帐款这个渠道下去的基础货币,和其他渠道下去的基础货币,是122%,122%对100%,外汇帐款这块下去的钱现在是超过其他通道下去的钱,高的时候是129%对100%这一块,是这种情况,所以这一块,我们现在又不敢松,你也不敢打压出口,金融危机影响没有走,你不敢放弃外需,那你这块就很难办,所以它就形成巨大的外汇帐款的通道,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所以这一系列的因素,国际输入性的,外汇帐…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外汇帐款的成本提高的,另外我们刚才讲的,08、09、10年,出去那么多钱,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钱出去了,大家知道,它从经济学上,它有一个传导的时间,就是我们所说的政策的,货币政策的时质,或者叫时延,正常情况下,欧美国家通常是六个月到十八个月,就是半年到一年半,它陆陆续续会发挥,它的通胀的作用,中国这一块,我们用前些年的数据,做过研究,当时发表在《金融研究》上,我们当时用的数据,做出来的结果,大概是7个月到24个月,那么也就这么说,你这些钱在中国出去了这些钱,最迟最迟两年左右的时间,它会转化成通胀的压力,那么如果是这样子,按两年的时间的滞后期转换来看,08年下半年出去的票子,正好到去年10年底,今年年初,它要表现出来,09年出去的票子,今年要出来了,10年上半年出去的票子,12年上半年它要出来了,就时间上刚好到了这个,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扩大内需,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反危机取得的很大的效果,无论是09年也好,还是10年也好,我们的经济增长都保持了很好的速度,所以整个“十一五”计划期间,我们增长状况非常好,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整个“十一五”期间,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五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大概是在10.1%,过了10%的,经济增长率,人均大概增长是在10.4%,也是两位数以上,我们原来预期性的指标,“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7.5%,我们实际做下来是10%,大概10.1%左右,高出预期性指标2.6%的百分点,我们的人均收入,当年定的指标是人均经济增长6.6%,我们实际做下来大概是10.4%,高出了3.8个百分点,就这一系列,和而且你要考虑到这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次金融危机深刻到什么程度,二次大战之后,全世界唯一出现一次全球负增长,就是2009年,全球第一次出现全球经济负增长,这说明这次危机的严重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保持“十一五”这样的一个速度,应该从速度上来说,应该是全面超出,当然这背后代价、结构、矛盾,另当别论,是这样情况。

  这样下来现在看增长速度,特别是金融危机下,和政策调整是有关系的,扩张性的反危机的一揽子措施,是有关系,但是我们说,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为了反危机采取这么强有力的扩张手段,收获了一个经济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你要负代价,这个代价是什么,就这些钱,实际上我们讲,它现在是两个车轮在赛跑,这么多钱出去了,一个能拉动经济增长,我们能看到,但是它还能拉动物价上涨,它能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现在就看这两个车轮谁跑过谁,因为形成通胀的现实压力过程中,它有个时间差,有个时间的滞后性,你在这个形成现实通胀压力前,你使它带动经济增长的这个积极的作用,能不能及时、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如果它能及时、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拉动了有效的增长,那么即使经过一段时间的滞后,这些钱转成了通胀的压力的话,我不怕,我有治理的本钱,我到时候可以调过头来全面紧缩—压物价,压物价我可能要付一个代价,经济可能增长速度放慢,失业率和其他的不景气指标可能上升,但是我不怕,为什么,我现在经济很火爆,我的失业率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升一两个点,我完全可以承受,所以我有再调过头,治理通胀的本钱。

  现在我们担心的这两个车轮,就是这么多措施,举措,一揽子出去了,它既能拉动增长,它也能拉动通胀,我们担心的是这两个车轮,消极的车轮跑过了积极作用的那一面,这些钱出去了,它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中来,实体经济当中由于创新力不够,特别技术创新力,制度创新力差,所以怎么办,他没有投资机会,他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恢复,特别是效率提高的基础上这种恢复,那么这些钱出去之后干什么了?它滞留在虚拟的经济当中,它去冲击资产市场的价格,所以造成资产的泡沫化。不仅是资产的泡沫化,楼市的泡沫化也好,股市的泡沫化也好,它会把一些其他的经济什么的,金融符号化,然后进一步推动这个泡沫化。

  比如说我们讲到绿豆、大蒜,它本来都是农产品,不能作为金融产品作为投资,他把这个农产品符号化,变成一个金融符号,变成一个下赌注的投机炒作的象征,以它来下注,它来投,这样就很麻烦了。这样能极大的提高整个社会膨胀的预期。那么社会通货膨胀预期一旦提高,它就很简单加息。因为我的物价涨了,大蒜涨了,花生油涨了,绿豆涨了,房价涨了,那我就要考虑,我今后的生活费用肯定涨,肯定涨我劳动者就要向雇主施加压力,你要给我加息,你要提高我的房贴,提高我的物价的补贴。这一加息,一提高补贴,就等于全社会的人工成本提高了。人工一提高了回过来从成本这儿推动物价上涨。所以这个交织在一起还是比较可怕的。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