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我国灰色收入增长大幅提高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0日23:18 来源:新浪财经《长安讲坛》

简介:

  新浪长安讲坛第51讲,长安讲坛总第182期,做客专家是论坛特邀专家、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他演讲的题目是,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现状、趋势与出路。以下为演讲实录:

  接下来,我想讲一讲,实际的收入差距状况是什么样,包括灰色收入问题。最近我做了一个研究报告,2009年的时候在全国各地做了一些居民收入问题的调查,在这个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个研究报告,也许有人注意到了,最近一个时期,媒体上对这个报告有比较多的报道,反映比较多。之所以做这样一个研究主要是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感觉到实际的收入差距比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要大。而且统计数据没有反映出真实的高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在进行住户调查的时候,统计局在城市和农村各有6万多户的样本户,每年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整理,然后用这些数据来反映居民收入的变动,包括分组的收入变动,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样本的形成是根据统计调查要求的随机抽样的方法,形成了这样一个样本。但是在这中间发生了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问题是,纳入样本的居民收入水平是要自报的,要求他们要记帐,对自己每天的收入支出都要详细的记录,然后隔一定时期进行汇总,但是在这中间就发生了报告收入不真实的情况,有很多居民,特别是高收入居民,没有真实的报告自己的收入,特别是工资以外的收入,严重的低报。导致了高收入居民的收入统计严重偏低。再一个问题是遗漏高收入样本,你在确定调查样本的时候,比如说抽样抽到了高档住宅区,这个小区的居民基本上是高收入的,但是这个小区管理非常严格,门口有警卫,有电子锁,家家户户都养着狗,根本就进不去,好不容易调查员进去了,敲门敲不开,或者是敲开了门人家说我不接受调查,因为这个调查是自愿的,你不接受就换一家。如果这个小区没有人接受调查,或者是很少有人接受调查,只好换一个小区,这样一换就换到了一个愿意接受调查的小区,他的人均收入水平要比原来那个小区要低得多。这样一来,你的样本就把很多高收入居民都遗漏掉了。所以抽样方法不能说不科学,但是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间产生了严重的系统性偏差。

  所以为了想要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一个解答,找到一个答案,去年我们在19个省份64个城市做了一些调查,包括不同规模的大中小城市,也包括部分的县城和镇,我们做了接近5千户的居民的调查,包括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但是这里面,有一条我们采用的调查方法和国家统计局的随机抽样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为什么我们不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国家统计局对我们的研究报告有一个批评,有两篇文章,在统计局网站上公开出来了,他们说统计局的随机抽样方法是科学的,而我们这个调查因为没有采取随机抽样,因此这个方法不科学。但是现在问题在哪?问题在于,科学的抽样方法,并不代表真实的收入信息和真实的收入数据,这是两个问题。抽样方法只能解决样本分布的问题,不能解决你拿到的数据是不是真实的问题。同时,实际上也没有解决遗漏高收入样本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单凭所谓科学的抽样方法,并不解决这种统计数据的偏差。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没有采用相同的抽样方法,我们采用了一个不常用的抽样方法,我们借鉴社会学的抽样方法,通过社会关系取得真实数据这样的方法。在各地通过调查人员直接调查他们熟悉的人群,因为这些人群他们基本的收入情况是了解的。而且同时又存在个人之间的比较直接的关系,所以相对来说容易得到真实数据。那么,这样的方法,再加上一些其他的辅助措施,比如说在问卷的设计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调查中间,我们做了对调查采取了匿名调查的方式,同时对被调查者做了保密承诺等等一些措施,保证了数据的相对真实可靠。因为得到真实数据是我们首要的目的。

  但是在这样的抽样方法得到的数据,我们是不能用它直接来推算整体的收入分布的,因为确实不是随机抽样的样本,怎么办?我们用这个样本,因为这个数据相对真实比较可靠,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样本中间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包括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其中一个特别主要的关系就是收入水平和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额的比重,如果你的恩格尔系数很高,一般来说,你的收入水平会比较低,因为你把有限的支出都用在食品消费上。当你的收入水平提高的时候,你在食品以外的其他方面的消费会增加。因此你的恩格尔系数会下降。所以恩格尔系数在经济学中间,常常用来作为一个指标来反应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就因为它和人均收入水平是直接相关的。所以我们用这样的一个关系,就可以利用我们收集的样本数据,直接来进行恩格尔系数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推算。我们还采取了分组比较和模型分析法,在模型分析法中间,我们也对其他影响恩格尔系数的变量进行了控制,包括地区差异,家庭的平均教育水平,家庭规模,就业面等等这样一些变量,也可能对恩格尔系数产生影响,在模型中间作为控制变量。通过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关系,在目前的情况下,一个什么样的恩格尔系数,对应的收入水平,应当是怎么样的。

  然后,我们再来拿这种关系,来对国家统计局的分组居民收入数据进行重新推算。那么推算的结果,这是一个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来,包括收入和其他控制变量在内,这些变量在回归中间都是非常显著的。那么根据这些推算结果,可以对恩格尔系数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模拟。那么,这里面的红色的这条线是最后确定使用的模拟的关系。

  模拟的结果,是按城镇居民分七组的收入水平,这是国家统计局的分法,最低收入、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和最高收入,分了这么七组。我们对这七组的居民收入进行重新推算,结果发现蓝色的立柱是国家统计局的原始数据,后面两个立柱是我们用两种不同方法对他们收入推算的结果。大家可以看的很清楚,低收入居民差不多,推算结果和统计数据差不多,中等收入居民,我们的推算结果略高于统计数据,差距最大的是最高收入这一组,这一组是按照统计局的推算,是占城镇居民的10%,那么这一组2008年按统计数据,人均收入是43000块钱,这是中国城镇的最高收入的一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0块钱,我们的推算结果是139000,是统计局数据的3.2倍。这个数据可以和2005年的推算,当时做过类似的调查,得到结果基本差不多,大家可以看到,突出的收入差距,是发生在最高收入这一组。那么推算的收入,最低收入,统计局数据是4700多,我们略超过5千,最低收入和低收入这两组非常接近,中间几组差距逐渐变大,最高的是发生在最高收入组,从43000调到139000。看这两组数据的相对比例,大家可以看到,最高收入那一组,推算结果是统计数据的3.2倍。因此,这里头就发生了一个隐性收入,根据这个结果,有很多的收入,相当大一部分收入是没有反映在国家统计局的收入统计中间的。如果把这部分收入加总,再来看分布情况是什么样,最后一列,最高收入和高收入这两组居民在所谓的隐性收入中间,他们占了80%。就是说没有调查到的这部分收入集中在高收入居民。那么这样一来,真实的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做了这样一个调整以后,我们再来计算,城镇居民按10%分组,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之比,从原来的9倍扩大到26倍。全国的居民,农村的都加上,按10%分组,最高和最低的差距从23倍增加到65倍。全国没有计入居民收入统计的隐性收入合计93100。这是用我们推算的收入和国家统计局的居民住户调查数据来推算的收入相比差9万多。

  国家统计局还有一个数据是来自资金流向表,资金流向表的数据是根据经济普查得到的。经济普查数据里头反映出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要高于统计局的住户调查反映出来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那么我们如果用我们推算的收入和资金流向表的数据相比,高了54000亿,我把这些叫做灰色收入,经济普查是一个全面的普查,而这个信息主要是通过企业,而不是通过居民个人自报来得到的。如果在经济普查中间都没有办法查到这么一部分居民收入,那么可以认为,他是灰色收入。

  这个结果究竟准确不准确,我们的报告公布以后,也引起了很多争论。国家统计局也有一些人,他们说是代表个人观点,不是代表统计局观点。但是他们的文章是贴在了统计局的网站上,对报告提出质疑,说你估计过高了。估计过高的原因是你的方法有问题,不准确等等。但是判断这个数据准确不准确恐怕最后要让谁来说话,让事实来说话。那么我们怎么通过事实来检验这个估计结果,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我们丢开原来的居民收入统计和我们自己的调查,我们从其他的来源的数据来进行验算,比如说一个方面用居民的储蓄数据来进行推算。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居民收入统计来计算,2008年城乡居民储蓄总额是35000亿,这个是收入减去消费以外全部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储蓄,这个储蓄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居民收入统计是35000亿。但是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就增加了45000亿。储蓄存款仅仅是居民储蓄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一个部分就比储蓄总额还高。居民储蓄除了用于存款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支出,包括个人买房,包括居民自建房,包括居民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包括居民在股市上的投资、债汇市场等等市场的投资,加起来大约在11万亿到11.5万亿之间,这是真实的数据,通过各项相加得到的数。这个是按照住户调查得到的35000亿,和那个相比,相差3倍。除了储蓄的遗漏以外,还有消费的遗漏,如果把消费的遗漏再加上的话,做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大约遗留掉的居民收入,被住户调查遗漏掉的收入在95000亿—100000亿之间。和我刚才推算的结果,93000亿比较,和95000是相当接近的,这两者是可以互相验证的。

  再看房地产数据,一般国际经验认为,房价和收入之比,一套房子的价格和平均家庭的年收入之比,如果在3—5倍之间,是一个可承受的房价,老百姓买得起房子,房子也能够卖得出去。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如果按官方的收入统计来计算,是10倍。但是10倍的房价收入比,说明这个房价远远超出了居民能够承受的范围,为什么会出现房地产市场火爆,房价居高不下,有那么多人买房子,而且还囤房子,买了房子自己不住,一个人可以买很多套,等着增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009年商品住宅销售总额38000亿,相当于城镇20%高收入家庭的全年收入总额。这20%的人如果都按照统计数据来看,如果把他们的全部收入都用来买房子差不多是这么多。但是他们还要吃饭,还要花,孩子要上学,要旅游,要买其他各种各样的消费品,还要储蓄,还要投资。哪来这么多钱,说明我们原来的收入统计数据确实是严重失真。

  但是如果用我刚才讲的推算结果进行调整,居民的平均收入几乎翻了一番,房价收入比不再是10倍,而是5倍左右,这5倍房价比基本上可以解释房地产现在的现象,为什么房价这么高。这里面要有一个说明,做了这个调查以后,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大幅度的高于原来,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高,大多数人的收入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刚才我说了,这部分隐性收入主要集中在20%的高收入居民手里,可以解释这样一个现象,有很多人买不起房子,但是也有不少人可以买很多套房子。他可以买几套,或者是几十套房子放在那儿等着增值。这个现象是收入差距的一个反映,而且它反映了这么大的一个隐性收入,其中有大量的是灰色收入,在房地产市场上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再来看奢侈消费。中国10%的城镇最高收入家庭占城镇居民家庭的10%,大约是2千万户,中国的私人轿车大约3500万辆,中国在2009年销售的轿车超过700万辆,像劳斯莱斯这种最豪华轿车第三大消费市场,2009年中国的私人出国出境4200万人次,大家可以比一比,用它和2千万户高收入家庭比一比。还有一个数是每年流到澳门赌场上去的来自大陆的赌资超过1千亿。这些情况如果用统计数据来说,最高收入家庭,人均只有4万多块钱的收入能不能解释,显然不能解释。我们来做一个调查,大致可以得到这么一个结果,我们以前说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了。2008年统计上反映居民收入占GDP56%,但是做了这样一个调查以后,变成66%。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了,是不是个好事,听起来是个好事,但是它还有另外一方面的问题,就是其中劳动报酬占的比重不但没有高,反而更低了,原来统计数据是占46.7%,调整以后占42.3%,这个比重反而下降了。非劳动收入达幅度的提高,原来占9.9%,现在占24.4%。这是计算的各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占GDP的比重基本差不多,也是这样。因为国民总收入和GDP两个统计口径非常接近。实际上带来了这么一些收入变化,一条我们可以看到,实际的GDP和GNR就是国民总收入可能会高于现在的统计。但是另一方面,其中的居民收入比重是高于现在的统计上反应的比重,居民收入的比重仍然在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没有原来想象得那么快,相对比较慢。

  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劳动报酬占的比重比原来更低了,而且比重的下降更快。另一方面,非劳动收入大幅度的上升了从9.9%提高到24%以上,增加的部分是什么?基本上是灰色收入。说明什么呢?可以说有这么几条,第一我们国家现在高收入居民存在大量的灰色收入,首先是存在大量的隐性收入,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被称为灰色收入。再有一条,我们实际收入差距比统计上反映出来的更大,我们可能已经属于世界上少数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其中之一了。第三,说明我们的收入分配是严重的向少数高收入居民倾斜。现在正在形成一个所谓的有的学者称为倒T字型的结构,我们一直说要建立一个橄榄型的社会,就是让中产阶级占居民的主体部分,中间部分很大,两头最高最低那两部分很小。但是我们现在出现的结果是少数人收入奇高,大部分人收入都偏低。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显然是不稳定、不和谐的社会结构,隐含着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