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从十三五规划看中国中长期发展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4日13:44 来源:新浪财经

简介:

  题目:中国中长期发展

  胡鞍钢:上学期已经讲过一次,讲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3),今天是接着这个讲,那个是从哪里来走到哪里,今天讲的是从哪里走到哪里。今年是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研究决定之年,而且今年五中全会就如何如期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做出重大的决策。接着就会进行规划文本的设计,为此也成立了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咱们学校占了五个,经管学院两个,共管学员,同时还邀请了前一院士,因为他是环境保护的,一共就五十多人,清华大学就占了十一。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完成了对十三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大约是200页,前面已经提交了,今天讲的又超越了十三五规划,更多去讨论更长远的。

  短期是指五年规划,十年是中期规划,长期至少十五年,甚至更长。从党的十二大,也就是1982年,小平同志同志创新了三步走。先是两步走,1990年,然后是2000年。我自己是差不多三十年前,做博士生的时候,开始研究中国国情。当时召开了党的十三大,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起步。我们知道小平同志从两步走变成三步走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大体上在1987年提前实现了1990年的目标,1996年提前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上是如期的或者提前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反映小平同志确实比同代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而且他提出现代化路径之途在将近三十年前讲过,当时对外宾讲我们第一步比较容易实现了,第二步问题也不大,可能最难的是第三步。第三步的设想是再花三十年、五十年,因此我觉得我们做中国的发展确实应该学习小平同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了。

  当然这个题目非常之大,当年我做博士论文主要研究2000年,也展望了一下2020年。现在回过头2000年都过去15年了,2020年又要到了。讨论中长期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4月14日,李克强总理召开经济专家座谈会的时候,我讲了一句话,文革时期最有名的一句话:大海航行靠舵手。为什么?今天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严格地说按照购买力评价体系是第一大经济体了,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巨轮,因此这个巨轮如何行驶?向何处行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这个舵手倒不是像当年指着毛主席一个人,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集体了,有可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从党中央的角度来看,今年做出一个重大的决策,就是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我们自己在2000年也是这样提出来,当时是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建立国情中心是这样一个定位。现在作为国情研究院我们也是这样定位的,能不能作为国家发展的瞭望者,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中国未来长期发展。这也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定位。

  今天内容也比较多,在前之前,2011年出了一本书,标题就是《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最近已经出版了英文版。此外,在2012年我们又出版了一版,《2020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正是党十八大报告所要讨论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做一些讨论和分析来看一看2020年我们怎么去认识它的目标。

  二是总书记提出三大规律与三大发展。

  三是重点讨论未来2020、2030的一些发展趋势,包括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发展趋势、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

  特别在这里比较有争议的是因为大家都讨论人口红利下降,我们认为中国正在处在人力、资源红利迅速提高的过程,而且远比我们想像的要更有意义。此外还包括技术创新的趋势。

  最后要讲到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

  我想今天能够利用一个半小时做一些简要的介绍,最重要是后面半个小时大家能写条进行互动,便于今天围绕这个主题而讨论。而不是讨论今天、明天或者明年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看2020年目标,对此党中央经过三次设计。到底什么是2020年的中国目标?2002年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他提出若干目标中只有一个量化指标,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作为专业部门,特别是当时的国家纪委有一个很重要的报告,我认为这个报告的含金量非常之得高。它首次提出了三个量化指标,认为这是我们到2020年需要达到的一个门槛。

  一是大体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可能翻不到两番,但是还是要争取到三倍,大体能够达到3000美元以上,当时我们接近1000美元。3000美元的概念是什么?就是要达到那时,也就是2020年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指标。

  第二个核心指标是我们的城镇化率要超过50%,当时我们才30%多。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他认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城镇化在加速。记得在当时制定十五计划的时候,之前刘鹤同志专门写了一个二十一世纪初期大的趋势,其中就谈到城镇化。也包括同行王健。其实这个指标的提出有很多研究的。

  三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家就要讨论什么是基本工业化。当时曾明岩同志提出一个很专业的指标,就是我们还是要完成工业化的基本任务,它不是工业本身,实际上是指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要从2000年的50%,降至30%左右。

  因此实际上这三个指标当然是作为内部掌握了,十六大报告并没有这么解释了。

  看看几年之后,2007年召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我们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从GDP翻两番变成人均GDP翻两番。对此国家发改委又提出三个重要的指标。

  一是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5000美元,这仍是中等收入平均水平的目标。

  二是农业,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比重降低到30%左右。

  三是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为什么这么考虑?当时考虑希望能够每一年提高将近1%,因此改了这个数据。

  同时还提出来2020年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前列。当然前列我们也专门做这些研究,前五名也叫前列,全世界前十名也叫前列,全世界一共190多个主权国家,再加上经济体整整240个,因此前十名我觉得就够了。占世界GDP总量将近90%,占世界的贸易量将近80%,但是它占国家数还不到10%。所以说反映出实际上比较符合二、八开。如果中国到那时候达到世界之前列是什么概念其实不是很清楚。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个目标实现的怎么样。

  我们发现2014年人均GDP已经超过7000美元了。

  二是农业就业比重已经降到30%左右。什么叫30%?因为2013年的数据是31%,2014年的数据5月份肯定就出了,估计是左右,低于30%的可能性非常大。过去几年迅速下降,现在只剩下2.4亿农业劳动力了。

  三是我们城镇化指标达到了54.77%,即便按照十七大国家发改委的意见达到60%,其实我们每一年就可以增加1个多百分点,不用等到2020年。因此你可以看到我们所说的四个指标,包括人均GDP在内其实都是提前实现的。

  从这个意义来看反映了领导人提出的目标都相对保守,特别是一些经济指标,这些反映在我们设计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包括十三五规划也同样是如此。

  看看十八大报告是怎么提出这个目标的。很显然十八大报告首次用了两个指标。

  一个是GDP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于两个指标了,等于是翻一番。

  因此从党代会的报告来看,含金量比较高的是2012年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不只是提出这个指标,我们能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这一点是非常核心的,在此之前中国基本上是人均GDP增长率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反映在人均收入水平相对于人均GDP是持续下降的,但是过去几年出现了回升。所以说居民的收入占比开始上升。搞了半天经济增长最终是使老百姓富裕起来,突出数据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这个就成为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核心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前几天我们注意到,俞正声同志也讲到,从全国来看不会有小康的统一标准。但是相对不同地区很明确的,一是实现本地生产翁至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对2010年翻一番,就认为实现了小康社会。

  二是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们的结论基本上是可以实现的。用了健康的指标、环境的指标、教育的指标等等。

  因此实际上现在在讨论十三五规划,其实关键点就两条,一是要按照这个实现翻一番,二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包括覆盖到农民工、非户籍人口等等。在这方面来看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党十八大报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什么是总体布局?就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它的全面是对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十三五规划其实要经过几个重要的会议就可以设定出来,一是党的十八大,别看它提出的都是定量指标,怎么样进一步做核心目标。二是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大约会有一万字的党中央的建议。三是国务院起草的纲要,大约在五万字到六万字。含金量非常高。会有一个专栏,这个专栏列一个清单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在香港和澳门列了一个清单,港珠澳大桥,就一句话投资至少1000亿美元。必须用几年的时间完成。去年11月份专门去看了港中澳大桥,一定要在2016年年底建成,如果这个大桥要建成了,这三地一体化程度相当之高。提到这个专栏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来还可以进一步介绍。明年三月份的两代会,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五年规划。所以我们也期待着这个规划,给我们更多的信息和正能量。

  前面已经讲到五年规划称之为短期,十年规划称之为中期,十五年以上才称之为长期。怎么来设计和讨论规划呢?或者中长期规划呢?

  我自己也在总书记的座谈会提出来:中国五年规划现在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但从长远来看这五年还是太短,因为我们很多方面需要至少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因此从这里来看,你还是要学习小平同志所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设想。一步走第一个十年,两步走就是二十年,三步走已经是七十年了。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个思路非常重要。

  由此在去年召开的7月8日的座谈会的时候,总书记在我们几位专家谈完以后讲了两大归类,两大发展。一。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二。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9月份的时候总书记把它发展为三大规律、三大发展。

  对于三大规律和三大发展,我自己做过中国绿色发展,其实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框架。我们分析中国国情,实际上是三大系统,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对这三大系统就有三大国情,有三大国情就应该有三大发展规律。今年有了发展规律我们就需要提出三大发展,这就包括了所谓的总书记所谈到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当然我们更多是用绿色发展来表征了。最后一条是包容性发展。从我们这本书谈的不仅是用包容性的了,更多是分享型共同发展的概念和包容性是同样的精神。

  这三大规律和三大发展是我们来认识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过去研究中长期,我们还是要客观地去看它的客观规律,以便于指导发展。这是我对总书记谈这个问题的一个体会了。

  我们怎么去认识中国现代化的规律呢?确实我们要有一些历史的视角。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从改革开放讨论起。

  中国现代化的三个阶段

  一是低收入阶段,或者叫极低收入阶段。因为我们在世界180多个国家排位是175位,而且人均GDP相当于当时低收入水平的平均水平的一半,基本上在全世界是垫底了。当时启动了“先富论”。这个“先富论”的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小平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中央经济会议率先提出“先富论”。由于三中全会还来不及讨论“先富论”,也没有形成共识,所以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并没有正式提出来。直到第二个三中全会,就是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才正式把小平同志所说的“先富论”写进去了。

  2009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世行报告,其中对小平同志的“先富论”给予高度评价,因为从经济地理的视角和经济增长的视角,也包括新的贸易理论视角,首肯了小平这个思想。要想发展起来靠什么?就得靠先富论。其实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策略。

  可不可以这样讲,前二十年基本上是先富论,无论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及后来的全会都是主张先富论。

  第二个阶段是从发展阶段到中等收入阶段。在这个阶段逐渐转向“共富论”。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当时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当天,白岩松请我们去谈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时候,我就提出来,这个报告的标志开始从先富论到共同富裕。关键词是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包括像残疾人口。现在看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没有问题,但是这些短板还需要我们。

  由此这个报告还提出在2020年基本上消除贫困,当然我们说的是绝对贫困不是相对贫困。看来我们是有望实现这个目标来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个阶段是今后将从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迈进。当然我们这个报告是这个阶段,关键不在高不高收入,关键是能不能迈向全面共同富裕的阶段。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这一次大家没有注意,就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修改中关于中国道路加了一句话,叫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想作为小平同志最早倡导这个想法,这也是他提出第三步战略设想重要依据。我们实现现代化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能不能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因为小平同志讲的非常清楚,我这个先富论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论。这也是中国道路的本质,因为正式写到我们的党章和代会的报告核心词和关键词,这个成为中国最重要现代化最重要的发展主题,最核心的发展目标和最大的发展任务。当然这是在2020年之后,当然也不只是到2030年,可能会到2040年或者2050年,是一个过程。

  我们提出共富和国民党他们提出的均富是不一样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平均富裕。当时小平同志讲的非常清楚,他说共同是指在于能够共同发展,共同分享,最重要的是共同富裕。当然它通过很多手段,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等等。

  第二个方面是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认识,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实际上面临一个基础的条件或者初始条件就是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在这个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就开始从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的转变。特别是农村出现了乡镇企业,大量地吸收了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此做出了重要的首肯,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农村地区首次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结构。这个三元结构不得不提出李克强,他在1991年发表这篇文章,。

  接着进入到第二阶段,从三元结构向四元结构方向转变。主要是在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达到一定程度,而且有所下降,大量的农民工开始进程,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在城镇逐渐形成了新的二元结构,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二元结构。今天仍处在这样一个二元结构。特别是李克强提出怎么去破解城镇的二元结构。所以我个人认为领导人不只是他的经济学功底,关键是他对社会的观测能不能抓到问题的本质。由此可以看出来,发展经济学所谈到的传统二元结构到一元结构在中国是不适应的,必然是先经历二元结构到三元结构,再到四元结构,进而它要想实现一体化,就是我们所说的城乡一体化,还真是未来发展趋势。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四化同步,来促进城乡一体化。我觉得非常到位。包括了农业也现代化,包括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四化来促进城乡一体化。

  最近的研究提出来不只是四化,应该是五化同步,再加上一项所谓的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这样我们就能够来破解三农了。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农村本身地区的现代化以及农民的现代化。

  从这一点来看,中国从二元结构到一体化经历了一个独特的道路。很可惜,现在的发展经济学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经济模型解读这一点。如果谁能够在这方面做出贡献,我觉得是可以对发展经济学做出重要的创新,这是从社会变迁的规律找到的三个阶段。

  第三个方面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国情。

  我们可以通过看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当然仅从1949年看是不行的,可能还要从远古时代来看这个过程。当然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去讨论。《中国创新绿色发展》是从古代时代来讨论的,主要的数据是利用森林覆盖率。比如在远古时代大概是60%-65%,到了近代降到将近10%,实际上是生态赤字不断扩大的过程。特别是工业化以后,我们就进入到一个生态赤字急速扩大。如果我们用森林覆盖率的角度来看,毕竟经过几万年,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但是由于我们工业化的这个过程,加剧了生态赤字,并且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将近20多年前,直到九十年代对于自然国情有了新的认识。在20年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首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开始出现了我们所说的生态赤字开始缩小的过程。到今天为止已经走了将近二十年。特别是过去十几年,从十一五规划正式提出建立两型社会,十二五规划又强调了两型社会,特别提出了约束性指标,第一个绿色发展指标的规划,对此做了详细的讨论。

  第三个阶段是走向生态盈余阶段,就是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包括从国外引进生态资本都有可能增加我们本国稀缺的生态资本。对此,中国也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就是绿色工业革命,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工业、绿色消费等等。它变成了一个关键词。特别是最近刚刚公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我的理解是把它作为一个要素,特别是生态要素。在生产消费各个环节进一步扩散,从而促进农业的绿色化、交通的绿色化、城镇的绿色化、建筑的绿色化,这就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现代化的伟大创举。这本身也为21世纪人类提供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伟大的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今天21世纪,是有可能走向生态盈余。

  这是以上对经济的发展规律、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初步认识。每一个方面都做了一本书来讨论这个问题。

  下面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角度或者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前面的认识。

  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首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什么?概括为五化。

  首先是城镇化,特别是去年出台的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这个规划可以说集中了我们建国以来的经验与教训,也吸收和借鉴了全球的城镇化最新的经验。我想就进一步推动中国城镇化的目标和蓝图。

  二是新型工业化,即将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这里我想说明一点,在这个规划中有一个突破,它突破了2020。开始制定这个规划的时候,当时向马凯同志汇报的时候,马凯推行说中国制造2020马上就要到了,我们能不能考虑的更长远一些。实际上这个2025提出三个十年三步走,一直到2025、2035、2045,怎么样使得中国从一个工业大国变成世界工业强国,形象地讲怎么样从黑色工业变成绿色工业。对此,我想这个蓝图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中国从信息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落伍者,客观地说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个世界超大规模的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移动互联网等等,而且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因此未来的创新,中国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快它的步伐。

  最后是我们所说的五化了,基础设施现代化。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交通革命,还包括电力革命,特别是长距离的特高压的输送,将来可能会出现州与州之间的长距离输送。将来某一天通过台湾海峡向台湾输送电完全有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21世纪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领先者、推动者,这也就体现在现在所说到的一带一路,是交通基础设施先行。

  这是从五的发动机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看到这五大发动机可能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同时发生或者说同时作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从1952年到2014年,这个过程确实是令人惊叹了。为什么要从1952年呢?因为中国1952年以后才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经济增长,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到2014年GDP相当于1952年132倍,其中工业是最高的,相当于1952年的755倍,服务业相当于1952年的150倍,农业只有8.4倍。看看人均GDP的话,相当于1952年的55倍。

  我这里也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如果要和美国做对比的话,美国也是在它起飞过程中是几百倍的增长,也经历快速增长过程,当然和人口移民移到美国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来看一看未来的经济增长,从2016到2030年,我们认为从增长的潜力会在6.3%-7.3%,甚至可能再会高一些。在此之前做过研究,当时提出的适宜的经济增长率应该在7.5%左右。可以看到劳动力增长率趋近于0增长。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可以从2%一直可以达到1.5%。此外来看资本的增长,10%降到8%。

  因此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关键在权要素生产率,如果权要素生产率可以进一步提高的话,经济增长率也可能还会超过7.2%。如果权要素增长率比较低的话也许到不了7%。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权要素增长率还是非常重要的,取决于在多大程度释放改革的红利,开放的红利,以及中国所特有的市场规模效益的红利,这就需要市场的竞争,要素的流动。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我们来看看如果实现了7.2%的十几年的增长率的话,我们的GDP和人均GDP会是什么样的规模呢?

  如果以1952年为一倍的话,大家可以看到,GDP在1978年相当于1952年的4.7倍,2014年相当于1952年的132倍,2020年相当于1952年204倍,2030年相当于1952年的405倍。考虑到人口的增长之后,我们来看看人均GDP的增长。如果以1952年为一倍的话,1978年相当于1952年的2.8倍,低于GDP的增长。因为当时人口增长率大体在2%左右。2014年达到55倍,2020年达到53倍,2030年将达到160倍。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什么呢?看看底下的数据,如果要把美国作为一个对比的话。美国在1820年到2008年,它的GDP相当于1920年的156倍,2000年相当于1820年的640倍。1900年,美国正处在经济起飞的中间,从1870年到1913年,相当于1820年的27.6倍。

  我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呢,就是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就是几百倍的增长,但是它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要保证中国长期稳定。这就包括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经济稳定。能不能这样讲,中国的现代化是稳定的函数。为什么这么讲?美国从南北战争之后开始进入经济起飞,持续到1913年,大约是43年的时间,它的增长率大体是4%,完成了NO.1的过程。不仅影响20世纪,还影响了21世纪。中国和美国不同在什么地方?美国在经济起飞的时候是4200万人,我们在1978年经济起飞的时候是9.6亿人。大家一定要记住基本数据,你就会知道这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

  为什么说中国是超级中国?首先是人口超级,接着是劳动力超级。现在我们的劳动力是7.7亿人,美国是1.4亿人,印度没有数。到目前为止,国际劳工组织没有印度的数,坐飞机不是空中小姐,一定是空中老头,基本上没有女性在正规就业中从业的。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国家的发展一定要和它的人口规模、劳动力规模、教育规模等等都是相关的。今天我们不只是看过去的六十多年,如果和美国对比的话,再现一个美国奇迹,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希望超过美国奇迹。它是4200万人口起飞的,我们是9.6亿人起飞,这个过程并没有因为进入新常态而结束,而且还会在不断加速。

  如果再对发展做一个长期展望,进入2020年可以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一个始点。203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共同富裕的社会。如何来鉴定呢?我们可以从几个重要数据来讨论。

  一是人均国民总收入,可以从世界上中等收入水平,去年已经达到7500美元向高收入过渡。去年如果按照全世界最新的数据应该是1.27万美元的门槛,像北京、上海、天津都已经超过这个门槛。从全国来看八个地区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今年山东省9700万将跨入一万美元。2020年估计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到2030年应该可以达到美国人均GDP的二分之一以上。如果从恩格尔系数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富裕型向更富裕型的方向转变,大体跨越了30%的门槛,进入30%以下,就会出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趋同。

  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怎么从农村绝对贫困进入温饱再进入小康,到2013年已经达到了37.7%,进入富裕阶段。从城镇角度已经达到35%,可以看到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希望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0%以下。这还包括恩格尔系数现在所计算的统计口径,包括外出用餐的数据。即便如此,中国从恩格尔系数的角度来看是可以实现中国人的实质性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城乡应该进入一个相对趋同的过程。

  二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展望,不会用人均GDP了,我们在这里采用HDI指数。中国未来会从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700向极高人类发展水平HDI大于0.800迈进,使得人民更加富足的生活方面转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覆盖全体人口,这一点来看美国也没有完全做到。因为现在还有15%的人口没有基本医疗保险,我们超过95%以上,而且是超大规模的人口。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来看看HDI的指数,包括了至少这么几个方面,从1950年的时候,只相当于HDI指数的0.125,当时预期寿命只有41岁,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年,可以讲过去所说的现代化进程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反映在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数上。

  首先来看平均预期寿命到2015年估计今年会突破76岁。等于从41岁提高到这个水平。二是人均受教育年限到今年会突破10年。三天前,李克强总理在一个报告里面提出国民超过十岁。算下来跟他这个数比较接近,10.5岁。从今后来看就是2030年达到79岁,现在美国是79岁,到那个时候美国会接近80岁,它的提高幅度比较慢,我们的提速在加速之中。三是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特别说明一下,不包括学前教育。现在在加快学前一年教育、两年教育、三年教育。如果加上学前教育,我们有可能高于美国的预期受教育年限。正在学习过程中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亿HDI是一个单位,可以看到是总人口乘上HDI。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自己的财富,不只是GDP的财富。到那个时候大体可以达到11.644亿HDI,其实它比美元更值钱,因为它包含健康和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你的人力资本。我们做了很专业的计算,这个数据我们是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以后不断跟踪和研究这个数据。

  看一下另外的一个研究,怎么使得社会的发展更具有包容性和共享性。

  提出了如何促进城乡、地区差距缩小,并且将来能够使得基尼系数不断下降。看一下相关数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来看,核心是要补短板、大补短板之短板。这就是习近平同志到云南山区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中看到以后感到震撼,他就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到目前我们还有将近7000万人口。

  大家看一下这张图,告诉我们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在不断地消减。从2010年以后,中国的贫困县提高到2300人,相当于世界的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了。2010年我们有1.66亿人,相当于77.2%的农村人口,到2014年减少9000万,下至到7000万。相当于农村人口7.2%。最近世界都在讨论后2015年的发展目标,比较核心目标就是减少绝对贫困人口到2030年。概念是大体消减至绝对贫困人口至3%以内。因此从这个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不用等到2030年,可能在2017年前后可能降到总人口的3%以内。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为实现2030年目标提前十年。

  两个礼拜以前和世行驻华首席代表讨论过这个问题,希望世界银行用更专业的数据和分析帮助中国怎么样去评估它在全球减贫的贡献和特征。如果能够做到在2020年之前减少至3%以内的话,意味着中国消减贫困完成了从消除绝对贫困开始进入减少相对贫困阶段。这个就非常有意义了。当然作为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便是1%的贫困人口也是非常之多,至少是1300万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是非常之难。

  我们把所谓的短板称之为四个农,第一是农业现代化短板,国务院会议明确提出来要在农村建设网络建设,特别是把农产品销售放在核心,同时为农村提供工业品包括化肥、农药、农机械等等。这个方面的举措其实帮着农业现代化补短板。

  二是在城乡一体化中补农村社会发展的短板。我们现在的农村相当多的地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垃圾遍地,遍地垃圾。垃圾怎么处理是公共服务,怎么帮助他们解决垃圾的问题,使真正的农村美起来。

  三个短板是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补农民收入增长的短板。可喜的是去年农民工资净收入首次超过了它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二是他的财政转移性支付的收入在不断提高,此外不动产的收入有所提高。希望农民有更多的不动产,这样的话也能增加他的收入了。

  最后一条是在新型城镇化中补1亿农民工的短板,让农民工成为市民。不仅安居还要乐业,乐业又能安剧。这样才能够解决我们突出性的问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短板之短板,就是前面说到的几类贫困人口。首先是农村人口,第二个现在更关注的是残疾人口。在8600万残疾人口中还有1350万是属于非常困难的人口,怎么能做到精准扶贫。三是老区人口、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边疆地区贫困人口、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使得他们能够和全国人民一同过上具有尊严的、能够体面的生活。当然创造就业也是核心问题。

  社会发展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的发展,可以说十三五时期,城镇化将成为保持经济7%左右的强大的动力,也成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到2020年常住人口可以达到60%。如果我们的户籍人口从现在的35%提高到45%的话,还会有一亿左右的农民,农业转移人剖和其它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未来时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趋同。从3.33倍去年降到2.91倍,如果按照这样一个趋势希望在2030年之前降到2倍以内。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新口径,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已经降到2.75倍。因此完全有可能在2020年可以降到2倍以内。包括像重庆,包括像沈阳,更不要说浙江了,它们有可能会低于2.0以内。从全国来看差距比较大的是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包括城镇化比率比较高的地区都有可能在2以下。

  长期我们认为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而且还可以进一步的下降。原因是城镇人口大大高于农村人口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形势来进行转移支付,包括家庭内部的转移支付。为什么很多农民工寄信、汇款的方式越来越方便,也有助于他的转移支付。

  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得了,如果我们来看一下中美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情况下。中国总人口早在十多年前已经突破了20%,现在已经降到19.3%。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城镇人口占全世界最人口的比重在不断提高,这也给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机会。到2030年城镇总人口将突破10亿人,美国大体在3亿人左右。当然美国住在乡村的很多人也具有很高的现代化程度,甚至生活条件更好。可能将来中国的城镇和农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银行已经不再采取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以外的就是区域发展了,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区域发展可以分为三个版本。一个是计划经济的均衡发展,沿海和内陆地区,同时是一线、二线和三线。当时采取的手段基本上是靠计划配置。因此我们看到这种方式并没有能够缩小地区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这个发展趋势并不是很有效的,因为还是靠计划手段。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先富论了,三分法,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出现了市场的机制和对外开放的机制,因此出现了先趋同后趋异的过程。到2000年以后,特别是实行了西部大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总体功能区,不仅有市场的要素在驱动,而且有政府职守加快均等化。因此出现了区域发展,地区差距缩小,特别是2004年以后,现在的趋势还在进一步缩小。

  看看党中央的大布局,从前面历史来梳理就是逐渐形成四大板块,就是我们所说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变成了四大板块三大战略。这就是最近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叫做4+3战略。

  大家可以看出来,首先是党中央带头走出去。目前统计来看习近平和李克强同志先后出访了20多个国家,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这个思路,3月份正式公布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的建设使得中国形成了特有的我们称之为大T字形,特别是沿海地区。就会连接起国内的一体化。同样我们可以看出来,通过地区发展来看,出现了人类发展指标的趋同。我们可以把人类发展指标分成四个世界,可以从1980年到2010年,完全可以从第四世界逐渐向第二世界,第二世界向第一世界演绎过程。1982年97.2%的人口是第四世界,2020年估计会有70%以上是第二世界,2030年29%的人口会是第一世界。我们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人口的人力资本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十一五、十二五,党中央做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后来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奠定了基础。我们称之为一带一路的1.0版本。现在提出的一带一路是2.0版本。这个城镇带的规划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尤其是长江经济带,实际上连通了东中西,沿着这个轴线又加速了南北,当然实现这样一个蓝图经过试措的方式,从毛泽东的两分法,到江泽民的三分法,到胡锦涛的四分法,现在又到了习近平的4+3才有可能形成新的世界经济地理,或者中国经济地理。

  基础设施现代化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做一点强调。党的八大就前瞻性地提出“交通运输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所以说中国人虽然没有懂那么多的经济学,但是通过经验表达了我们所说的简单真理。确实中国需要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同步。其目标是在2030年前后基本完成我们的基础设施。

  美国从第一条铁路以后,1828年以后到1920年,大体花了100年时间完成四十万公里的铁路,对美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对要素的流动和西部的开发和美国成为强国,并且我们称之为东西海岸流通起了关键作用。这一次作为中国来看,怎么样在960万公里重做中国经济地理。进而拓展到一带一路,最终我们还帮着全世界来搞互通。最近我们去世界银行,专门跟世界银行的副行长讨论如何通过中国重做世界经济地理和世界重做经济地理进行更多的广泛的合作和支持分享。

  最后一个是资源和环境的发展趋势。可以说我们需要在未来时期要从赤字急剧扩大,变成急剧开始缩小到盈余的时代。从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和正在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我们相信会出现脱钩。经济增长,但是碳排放开始脱钩,水资源消耗脱钩,特别是污染物排放开始脱钩。

  看一看重要的数据,在十三五规划,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在上一次并没有给予作为核心指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新标准即PM2.5的比例提高到60%。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十二五规划用的是PM10,当时提出的是地级城市标准达到80%。没有想到2012年达到91%,因此国家很快实行PM2.5的新标准。我们认为在十二五所做的工作现在已经普及到很多城市,将来在十三五规划的时候进一步去强化对空气污染的排放。争取到2030年,进入CO2的减排阶段。去年由于煤炭消费量下降几个百分点,中国的碳排放首次又出现了负增长,大约是负的0.7%。如果我们能进一步保持经济增长率比较低的增长,就是7%的话,我们相信能源消费、煤炭的消费增长都会下降,有可能我们会在2030年就可以达到高峰。到2030年的时候就可以大幅度下降。可再生能源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去年数据已经达到16%,未来提高将近10%是有可能的。煤炭的消费比例现在已经降到66%,今后每年可以下降到1%、2%。还包括生态指标,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在未来时期进入全面生态盈余时期,表现出经济增长,但是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等等开始脱钩,特别是主要污染物开始脱钩。此外来看,进一步扩大我们所说的绿色生态工业。这就包括第一是森林,第二是操场,第三是湿地,第四是水面面积。

  后面简要讲一下人口红利先上升后下降,以及人口红利大家所讨论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我们用这两张图来表征,一方面人口红利在2010年达到了高峰,我们把人口红利定义为15岁到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60%有个上升过程。因此看到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我们享有人口红利,而后不断下降,到2030年可能低于70%,如果低于60%才认为人口红利消失。

  如果我们来看一下就业人口,并没有因为人口红利下降而大幅度下降。比较稳定在55%、56%、57%的过程。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总人口的就业率是不断提高的。

  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的比例也同样如此,同样可以看出来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是逐步下降。

  进一步分析它的意义非常有意义,总人口就业率最高比例不是今天,发生在2020年前后,大约可以达到57%。

  二是劳动年龄人口确实在2010达到高峰,开始下降。

  从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比例最高峰发生在2020年,而后有所下降。

  再是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确实在2010年。    

  因此可以看出来从人口红利是下降的,从就业角度红利还是在上升或者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来劳动年龄人口与就业之间有一个比例差的。在1980年这个差非常大的,然后是有所下降,进而有所提高,到2010年达到高的水平而后又进行下降。因此人口红利下降并不等同于就业总量红利下降。

  二是人力资源红利持续扩大,首先来看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去年已经达到13年。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比例上升。三是就业结构的红利,非农业就业比例上升。

  看一下这个数据,农业劳动力下降,到1995年达到50%始终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而后随着十五计划,首次提出每年转移800万农业劳动力,而后这个曲线不断下降。同样非农业劳动力开始上升。因此中国由于就业结构的变迁本身也会支持TFP的增长。

  人口红利到人力资源红利,具体数据是这样的逻辑,也就是人口红利上升,而后开始下降。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红利还可以保持这样的过程。

  是不是这样的呢?看一看相关数据。从2000年以后,大专以上受教育年限的人口从4563万人,去年已经增加到1.5亿人。年平均增长率已经达到8.9%。因为过去十年人口平均增长率大体上是7%、8%。同样看一下高中以上人口(含中专),从1.4亿人,提高到2.2亿人。年平均增长率是3.37%。

  看一下就业人口比例,从1.8亿人提高到3.7亿人,而且大部分进入到劳动力队伍,这部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是5%,因此我们并不在乎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我们更在乎是什么样的人力资本进入劳动力队伍。

  看一下就业比例,就业比例明显出现了换血,本更高的文化素质的人进入队伍,在2000年就业人中大专人口只有6.33,到2014年提高到19.49。新一代的年轻人上大学的机会多,同时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个过程的竞争性提高了,是因为什么?是这个高素质人口的密度在增加,强度在增加。因此我们现在的大学如何适应劳动力市场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我们也相信随着高中包括中专和大学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将来创业的比例将越来越高。

  我们来看看未来趋势,到2030年,未来趋势是什么概念?大专人口在2020年将突破2亿人,在2030年将突破3亿人。劳动年龄人口肯定是比例下降,但这部分人口迅速上来。占就业比例是三分之一以上,未来进入劳动力队伍,大专作为将来劳动力的必要条件,或者说覆盖绝大部分,尤其是服务业更需要。因为它是需要更多教育的素质等等,认为和我们的发展阶段很有关系。到那时候我们也是高收入阶段。这就是我们对这个问题预测的一个基本分析走向,所以我们对未来中国应该的增长并不担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世界比重是下降的,而且明显下降。但是总人力资本占世界比重是迅速提高了,反映了净人力资本红利是不断提高的,特别到2030年,有一个具体的计算。

  二是创新驱动,我们来看看外国人是怎么讨论的。特别是最近OECD最新的一个报告,中国的RD占GDP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当然这个线就更高了,这是其他国家。我们看一下它未来的预测,可以看到它的结果,发现中国先是追过欧盟28国,到2020年将超过美国,这是中国这条曲线,日本我们已经超过了。结果是什么?这是我们的计算。如果去看发明专利申请量,日本一直是NO.1,从九十年代以后一路下滑,中国一路上升,特别是2000年以后迅速提高。最新数据已经是30%以上,而且也超过日本、美国。特别是不可思议的,从2006年-2014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已经达到80万件,年平均增长率是26.5%。授权数是16.3万,增长率是26%。最重要的是有效数是67万件,年平均增长率是31.9%。从中国角度来看,不仅是人力资本的提高,正是因为有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去年的从事研发的全职人员已经达到了38万人年,因此它已经大大超过欧盟28国和美国。

  1998年的扩招是非常英明的决定,尽管教授可以挑战说是质量不好,但是从宏观数据来看,它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进行了扩招,可以在人口红利高峰开始下降的时候弥补它的红利。

  中国与世界互动的三个阶段

  此外来看,最后一个关系是中国与世界,前面从经济系统到经济规律,从社会系统到社会规律,从生态系统到生态规律,要讨论的第四个纬度是中国与世界。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中国主动打开国门向世界对外开放的阶段,从封闭向半开放社会转变,让外资投资中国,利用比较优势,实行出口导向增长战略。

  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加入WTO阶段,从半开放性经济向全面开放型经济转变,让世界继续投资中国,实行自由贸易、自由投资包括服务贸易便利化。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舞台中心的阶段,从建设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走出去,让中国投资世界,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提倡共赢主义,与世界共命运,在21世界为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由此我们有可能和世界24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在去年的澳大利亚的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共赢主义,三句话,创新发展方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这都是大手笔,外国人跟我说中国出了世界级的领袖,他有世界视角,我听到外国人的评论我觉得非常振奋。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关系已经出现,中国在2013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对外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工业增加值国,世界第一大综合国力国。2014年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二大经济体。

  可以看出来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不仅经济总量大大超过美国,而且还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现代产业体系、城市化地区、最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从而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增长、投资增长等做出最大贡献。成为世界最大的研发人才,研发投入、科技人员、发明专利、国际专利、基础研究国家。

  今天下午接待了一个法国的国家院士,在清华大学教书,我们还在座谈。我们是要到人家那学习,现在我们有能力有条件请他给我们讲课,我们一定要请世界最好的人给我们学生讲课。可以看到中国应当对世界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运用做出最大贡献。同时也应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生产消费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实现碳排放与发展脱钩,对世界绿色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作出贡献。我就讲到这里。

  提问者:总体感觉来讲胡教授给我们描述的前景很乐观,这个同学好像有问题,疑惑的是政府对产业规划未必有效果,您刚才好像也提到政府规划的时候往往跟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或者政府预期有一定偏离。他认为政府对于工业对于产业的规划存在问题,这块您怎么看,政府应该作为一种什么角色去放弃一些对产业进行规划。二是您怎么去理解市场作为根本性的或者基础的工具来去配置资源。

  胡鞍钢: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连在一块的。不管是什么说法,至少要突破自己,以往我们提出来发展经济,但是没有搞清楚谁是发展的主体,现在越来越清楚市场是主体。而且市场主体现在有7000万注册的市场主体,其中有2000万是石油企业,其他是个体工商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推动发展的主体。当然推动发展主体也还可以具体的,如果说涉及到产业规划的话,其实政府应该做减法,更多还是要做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包括主要资源的规划。不是说政府产业方面无所作为,还是可以有作为的。把更多的精力来作为服务市场主体的服务者,回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用公共资源包括公共财政、公共投资和公共政策为市场主体进行服务。比如像“一带一路”,会遇到很多我们说的麻烦事,我们能不能和对方的国家简化申请护照等等,比如推广中国和美国的方式,一旦进行商务护照,一次性签证十年管用,这就本身为企业提供非常好的,还有其他方面,这是非常有争议的。

  提问者:上一阵在清华也有讲座讨论中国有很大的可能性50%或者更多陷入中等收入陷井,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有什么机智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井。

  胡鞍钢:不知道哪位专家做的这么专业的50%概率,我还没有看到很专业的。我本人注意这个问题是在2008年底,在广东以后看到非常像中等收入陷井的思路,专门做了一个研究。有三条路径,一条是突破,二是在中等收入荡来荡去,三是没有荡住下来了。做的研究发现中国有可能是第一条路线,如果我们把中国分为31个国家,其实现在已经有八个地区或者国家进入高收入阶段了。但是进入高收入阶段不代表没有陷井。因此会带动整个中国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下一个十五年,一起进入高收入阶段。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确实有大国优势,回旋的余地。我们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整个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比如以矿泉水为例,这个矿泉水在北京是多少钱,可能到新疆同样多少钱。像伊利的牛奶几乎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提出50%不知道这个专家会不会很专业,打一个问号。

  提问者:现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下滑阶段,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政府有意为之,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改革,这种说法您是否同意?

  胡鞍钢:我正好做了一个研究,十一五规划,发现高出2.7的百分点,等到十二五以后,2011年相差1个百分点,去年是负的0.1%,确实从8%到7.5%左右,又到7%,这次又提出7%左右。很显然它有一个总的思路,就是稳中求进。可以用哲学语言解释,主观和客观越来越趋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政府有意所为了。翻过头来它就会留下非常大的空间来进行减能减排。现在看来去年经济增长率下降了7.4%,是我们节能服务最高,减排服务最大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学是要讲究净收益,民意收益减掉生态成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是主张大体从增长趋势肯定会超过7%以上,但是从国家的目标包括十三五规划建议是7.0%左右,因为十二五规划是7.0%,没有说左右。因为在中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当党中央国务院提出7%,就等于给所有的省和地区提供一个底线,所有的省和地区都会高于7%,所有的地市级又会高于省级,有放大效应。所以中央有所下降是理性的,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要过多精力放在7%,我们更关心的是老百姓的收入能不能增长。今年1季度去了沈阳,它的增长率已经降到6%,问居民可支配的是10%,就比6%高得多。CPI降到1.2%,老百姓收入很高,认为地方政府确实要逐渐转向民生和人均收入。

  提问者:您今天讲了三大规律,三大发展。下面的问题和您讲的社会规律或者社会发展有关系。稳定和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稳定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现在这个阶段的发展有贫困差距扩大,民主政治缺失,导致社会不稳定的可能性,您认为如果要使得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上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你对它的提法有什么看法。

  胡鞍钢:我对提法没什么看法,从我实际参与的十五计划非常清楚,就是它在规划中已经逐渐淡化经济指标,到十二五规划经济指标还是预期性地只占全部指标的12.5%,而民生指标呢,不仅是24个核心指标,还包括20几个次优先指标。大体上都是通过民生指标,最近一个博士生做了一项非常专业的研究,各地区差距还是有的,但是由于民生的投入改善,人们的幸福感是和这个之间有因果关系的,这也是一个新的发现。即便比较穷的地区,如果用进步率,老百姓还是务实的,看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改善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笼统谈社会稳定不稳定也好还是要专业合。总的来讲高峰期已经过去了,大概在2005年-2006年,但不排除会出现又是爆炸又是恐怖事件。从森林角度我认为我这个学生做的研究是专业的。

  提问者:在你的演讲里讲到第三个阶段,共同富裕,意味着对企业家、对富人有二次分配,您认为按照中国现在的状况,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吗?路径和机制能不能简单说一说。

  胡鞍钢:不只是企业家包括我们教授,要根据税法采取办法,不是多征税,是依法纳税。按照税法的要求来征税,还是要搞清楚这一点。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之后,再进入到共同富裕的社会过程其实是符合所有人,特别是企业家,也所有特别是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利益。我一般把中国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称之为新鲜空气。可以定义为公益性产品。新鲜空气就是你看不见、摸不着,每个人都需要。因此我们今天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没有感受,你去埃及、叙利亚等等这些国家,更乱的国家,你就发现它们没有新鲜空间。像利比亚在它动乱之前人均GDP是中国3倍,现在中国虽然没有达到那个时候的人均GDP。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也研究过瑞典,从1805年再没有过战争,瑞典人天天喝咖啡都冷喝出最富,人均收入增长是1.1%,不像我们现在人均GDP已经达到7%左右,再看美国,1870年南北战争之后,100多年人均GDP不到2%,一个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富裕国家,最大的函数就是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定要珍惜今天的日子,因为我们经历过文革这些过程,不能瞎折腾、乱折腾。因此实际上我们所说的这些东西都是和所有人的利益有关,我们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总而言之,没有新鲜空气所有人都受损。谁提供新鲜空气?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政府。没有人能提供,回答到这里。

  主持人:在此感谢胡教授给我们带来精彩演讲。下一期276期,将在5月21日伟伦报告厅举行。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