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中国学生才能杰出的比较少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4日15:21 来源:新浪财经

所属专辑:中国金融博物馆读书会

简介:

  中国学生才能均值高方差低

  钱颖一:今天非常高兴参加读书活动,刚才主持人让我先说说关于中国教育问题我最近的一些观察。我讲过两次,一次是去年12月在中国教育30人论坛上,第一次讲。还有一次是上个月,在亚布力企业论坛上讲,昨天光明日报全文发表了,说明这还是比较靠谱。我是这么想,因为我不是教育学家,经济学者,经济学有一些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路数、工具。比如我们喜欢用点统计,用数学,结果我就用了一点点的工具,根据我这9年在清华做经管学院院长的观察,经济学家很讲观察。我就把中国的教育问题概括成了两个维度、四个特点,分别用两个统计量,一个叫均值,一个叫方差,给它概括了。这一概括还发现挺对称,所以觉得还有点意思。

  我第一次讲的时候,教育30人论坛,大家都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副会长这些人,他们听了以后,觉得也很在理。因为教育问题很复杂,确实非常复杂,我就是从教育的产出来看,两个维度,最简单的一个是关于才,知识能力的才,通常我们喜欢叫人才。才这个维度,这是一个维度,还有一个维度叫人,人的素质、人的素养、人的价值,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最后它产出这个产品,我们叫人才,当然它有才和人。我用两个统计学值来解释,大家学统计学第一堂课有一个东西叫均值,另外一个变量叫做方差,就是离开平均值中间的距离。我的观察,第一个特点,在才的这个维度上,中国人的均值比较高,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中国跟发达国家比,我们整体出来的学生,我们叫做基础知识扎实,整体水平比较高,这是第一个特点。大家喜欢否定教育的很多成就,但是我觉得不能都否定。因为这还是很重要的,整体平均的水平。但第二个就出来问题了,就是方差比较小。我们就说杰出的人才比较少,比如像天才这样的人就属于方差在分布特别尾部的,方差很小,说明我们的杰出人才比较少。这两条大家觉得有点道理,但是在人的这个维度上,人的素质、素养,我有第三个观察、第四个观察,第三个特点、第四个特点就是均值比较低,我们说我们平均的素养、素质还不是太高。第四个特点,这个方差又比较大,跟刚才那个正好相反。什么意思呢?坏人太坏,我们以前想象力很有限,最近反腐的案例让我们很受教育。坏的程度确实超出想象,所以这个方差比较大。

  我是非常简单地用两个统计的概念,两个维度上就出现了四个特点,就是才的方面叫做均值较高,方差低,在人的维度上,均值低,方差大。听上去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又很对称,所以想出来以后,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待会儿我会讲到我从读的书里面受到启发,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当然这是所有科学家都共同追求的,包括创业者也是,就是要简单。如果做不到简单,这里面就不是那么深刻。这是我们讲到教育问题的时候,我的一点观察和体会。有意思的是我也没想到传播还很广,据说我现在是在传播统计学的一个人了,很多人来问什么叫方差。我想现在不管文科理科的同学都应该知道了,但是用在这个地方可能有点巧妙。这是简单的概括。

  主持人:我想问几个问题,你说你现在这个方差论和均值论,中国教育水平填鸭式的,不能睡觉,不能出去玩,每天得做作业。现在拿到国际水平上去,你刚才说也都排前,这块有没有一些统计数据?比如跟美国比,到底均值水平是多少?

  钱颖一:我给你一些证据,国际上针对15岁中学生,外国人有一套测试题,中国找的是上海,当然你可以说上海不代表中国的平均水平,这没关系,全世界每隔三年有这么一次,有阅读、数学、科学这样的题目,题目不是中国人出的,是外国人出的,而且都是类似的题,都给同样岁数的人来做。中国的上海排名第一,美国数学排到第二十几,最有意思的是,你说他们也有一些细的分析,这不是第一次了,已经第三次了,都是排的平均水平比较高。关键是我们上海艺术类学校15岁人的数学也比美国一些中产阶级的或者知识分子家里子女的数学分数还高,这是一个证据。一些农民工小孩的也比他们高,所以这里面是有很多控制的变量在里面。

  再有就是你去问美国的大学校长,你说中国学生到了美国读研究生,他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几乎一致地会说,优点,基础知识扎实,基本上你去看博士、硕士考试,基本上前面的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这应该还是有很多证据。但是一般共同的缺点,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力比较差。这个优点缺点,我也从这里面受到启发了,创新力差,我给它描述就是方差太小,这里面应该说是有不少证据的。

  主持人:我自身就有一个例子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文化大革命时考试全部取消了,到1977年恢复高考,邓小平先生重新恢复高考。我是1978年参加了第二次全国高考,那时候可能百里挑一,因为积攒了十年没法参加高考,没法上大学,全回来,因为你如果能够上大学,它就改变了你的命运,那是玩命的。我是什么情况呢?我是小学四年级就文化大革命了,所以也赶上那次高考,那真叫恶补,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恶补了各方面的知识,当时我去考数学,1978年的数学题,第一道题叫因式分解,分解对了没有我搞不清楚。第二道题是一道几何题,我根本没看懂说什么,我当时数学就这个水平。我就去了美国,去了美国以后上数学课,我随便看了几本书,当然也挺认真的,全部分数都是A。后来人家就问你的数学水平怎么能得A呢?我说非常简单,因为老师说1+1=几?我说等于2,全班说等于3,等于4的,这帮连书都不带看的。我从这个角度也倒是印证一下钱教授讲的均值论。我现在想问钱教授一个问题,现在咱们均值能力还是可以,死记硬背也起了一定作用,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填补了人才。这个方差问题怎么解决呢?咱们不能老出在中不溜的这个地方。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