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中国过去的弯路本身是探索的过程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16日10:38 来源:新浪财经

简介:

  以下为文字实录:

  新浪财经:您提到这个观点有的一个词在前几年争议比较大,关于中国模式这个说法是否成立?

  胡鞍钢:我实际上在雷默提出北京共识我们就写了一篇很专业的文章,就是对中国道路的初步认识。因此,我认为最好是不用“中国模式”,因为模式就会一成不变了,可能道路更好,事实上道路也告诉我们有时候道路也是曲折的,过去我们也走过弯路。因此,这个道路可能更有助于说明。当然,后来无论是胡锦涛在“七一”讲话,2011年,还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都更加首肯了中国道路。所以,我觉得道路可能比我们说的那个“中国模式”更好。

  另外,我自己本身也在给外国留学生上课,特别是来自非洲的,在我的课堂上我也介绍比如像我们在大跃进时期,文革时期,企事业走过的很多弯路,但是我们在这个走弯路的过程中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此,过去毛泽东有一句话还是对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也许将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还会有曲折。不过我又相信邓小平的另外一句话, 他就讲到“我们要相信后来的人总是比我们聪明”。能不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走弯路,我们把它称之为失败了,还是走上正路,是成功了,可能这两者都是我们的财富。因此实际上中国正处在我们说的现代化的追赶过程中,现代化的创新过程中,这是我们长期思考、长期探索的,因为在

  我1991年出了一本书,就是《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那时候觉得二十一世纪很遥远了,其实就我提出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到底中国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一个道路,第二,到底我们如何走出这个道路?所以说应当说也直只能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布才给出了一个我们称之为非常满意的一个答案了。, 因此实际上现在我们对过去的道路已经比原来的认知从知识的角度、学术的角度、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丰富多了,所以也增强了我们这个道路自信。

  我们是在2011年我们写了一本书叫《人间正道》,当时我们几位学者就提出了三个自信,首先是来看道路自信、体制自信,我们当时没说制度自信,第三个我们是提出文化自信,当然没有说到理论自信。,因此当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三个自信,我们也非常惊喜,实际上从学术的角度和政治的角度,在某种上是共识的,翻过头来,。如果没有60多年的曲曲折折的道路,我们也很难有这样三个自信,这是我的一点体会了。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