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请稍等~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6日20:29 来源:新浪财经
简介:
他28岁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扎根农业科研领域数十载,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他是喜是忧?全球化浪潮下,如何抵御外部冲击保护农民利益?土地流转后,失地农民又应该怎样安置?本期《财经面对面》独家对话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谈农村,聊农民,话农业。
建立现代农业关键要提高农地规模
主持人:耕地可能确实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一个现状,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中国农地利用的效率?
陈章良:要做几件事,其中第一个事情,你必须要提高单产,所谓的单产是单位面积的产量,一亩地是380公斤,还是500公斤粮食,就是单产的提高,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怎么能够把产量提高。第二个,你得有好的生产关系,地方怎么能够提高它的利用率。比如我们南方种第一季水稻,第二季水稻,结束了,然后地空了一季,冬田没有人做,很冷,大家都不耕作冬田,其实南方很多地方冬天都能够耕作起来,种马铃薯,冬天这一季马铃薯,南方的许多地方像广西长的特别特别好,一亩地都是3吨左右的马铃薯,可以增加很多粮食。但是因为目前我们的土地一家一户只有很小的一块,种马铃薯卖不出去,而且冬天种马铃薯很麻烦,所以土地空的很多。如果是家庭农场,如果机械化耕作,冬天这一季同一块地我可以做三季,这样提高整个生产效率。同时要提高间种兼套种,比如甘蔗地里套种大豆、西瓜等等,可以做套种工作,单位面积不够,我可以增加复种指数,我可以增加套种,还是可以解决很多事。
主持人:您说的无论是套种还是增加种植的季度,这似乎都不是一家一户小农经济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中国目前农业的现状似乎还是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主。
陈章良:这不能说历史上不对,一定要实事求是。当人民公社大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大锅饭的情况下,没有积极性的时候,小平同志勇敢地把土地进行联产承包,切成一块一块,每个家里打开,一人一小块地,终于切开了。这时候每个家庭积极性全部发挥出来,我种的多少就是归我的,我就吃饱了。应该说分田到户,支撑着整个中国农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人吃饱肚子,支撑着中国农民终于能够过上吃饱肚子的日子,所以贡献巨大,这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中国进入到WTO以后,我们现在面对世界的农业,已经不再是我一家一户的,这时候我们发现,遭了,世界的农业是一个农场的概念,有点像我们人民公社的概念,只不过人民公社是集体的,农场是自己的。突然发现人家农业是大片大片的耕作,整个效率提高很多,机械化上去了,粮种上去了,人手减少了,这时候才知道我们的压力有多大。在面对这么一个新的形势下,下面应该怎么做?很多地方各种各样的办法都在做。
我们中央一号文件,十八大文件都谈了,关于在农民自己同意的情况下,土地可以流转,我现在看到各个地方正在小块变大块地,我的地流转给你,他的地流转给你,你就成为一个像农场主一样,终于拥有2000亩地,20000亩地,然后拆开田埂,拖拉机上去,生产效率提高,这时候就可以跟国际上竞争了,否则我们一点竞争不了。
这就是我在《财经》杂志上说的,面对着进口的压力,我们必须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好好的思考中国农业应该怎么做,一方面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不能让那么多农民失地,没有土地,那不可以的。另一方面,怎么能够把土地成为集约型、规模化,在国际上进行竞争,我们才占有一席之地,否则跟大豆一样,一点一点把人家摧垮。我们还在考虑怎么能够进行规模化经营,但是又怎么能够保护每一家人的利益,这是今天农业中应该考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