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CBS对话张欣 中国住宅市场已发展到极限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23:47 来源:新浪播客

简介:

  美国三大电视网之一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多年来最受欢迎的调查性访谈节目“60 Minutes"本期播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特辑。在本期节目中,CBS资深记者Lesley Stahl采访了SOHO中国CEO张欣 ,畅谈她的人生,事业,家庭,和对未来中国房产市场的看法。

  以下为节目实录(有删减):

  解说:过去30年间,中国从一潭死水,一跃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果要找个人来代表这种巨变,没有比地产商张欣更为合适了。他的魅力在于,每当我们谈起中国时,我们总有许多成见,以为中国缺乏创造力,大环境让人感到压抑,离我们的“美国梦”差了十万八千里。而张欣的故事让我们打破了所有的这些成见,她是一位房地产大亨,发家地却不在中国,而是美国的华尔街,但是她怀着思乡之情会到中国,并且把事业发扬光大。

  全面报道马上继续播出。地产大亨张欣是世界上第五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女性亿万富翁。

  张欣:这是我们盖的楼,外面那栋。

  解说:(张欣)向我们指着他们建设的大楼,张欣和她的丈夫也是生意上的伙伴,他们建造了很多大楼,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望其项背。

  提问:你和你先生建造了多少大楼?(是不是都数不过来?)

  张欣:哦,很多!

  解说:不管走到哪里,总能攀登这些带着SOHO中国标识的超前建筑,一栋接着一栋。作为地产商,张欣格外注重建筑设计,这为她赢得了“建筑界乔布斯”的美誉。她公司旗下的建筑造型大胆,极具流动感和未来感,如果这些大楼放在纽约或者伦敦也是很和谐的,充分表达了中国迈入现代化的世界。

  提问:我在想,当你看到这些建筑时,有没有一种责任感,你其实是在设计新的北京。

  张欣:我确实感到这种责任,我觉得这些新的建筑构成了我们城市的面貌。

  提问:你的大楼和项目规模极其宏大。

  张欣:中国就是这样,如果你仔细想下中国的特点,中国的特点就是极其宏大的规模,所有东西的规模都很宏大。

  解说:张欣带我们去了她最新项目的工地。

  提问:你自己喜欢到工地来吗?

  张欣:是的,我很喜欢到工地来。

  解说:工地的规模非常宏大,好几千工人在工地工作。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大规模的建筑。但是最近人们开始担心过度建筑的问题,以及房地产泡沫。张欣告诉我们,所以她把公司业务聚焦在北京和上海繁华地段的办公楼。

  张欣: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中国的住宅市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限。

  提问:你不觉得北京和上海的商业地产业面临泡沫破裂的风险?

  张欣:我觉得在商业零售方面,商铺和购物中心,确实供应量太大了。但是写字楼是地产市场里唯一发展良好的一块。

  提问:尽管未来可能非常难以预测?

  张欣:未来确实难以预测…,其实未来总是不确定的。

  提问:但是目前是尤其的难以预测。

  张欣:中国未来发展即使没有10%的增长,哪怕只有7%的增长,也还是要比别的国家强。

  提问:你有这么大的信心。

  张欣:是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现在加大投资力度。

  解说:张欣在商业上的直觉往往是正确的,这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让她成了名人。当她的新项目开幕时,现场简直像个好莱坞新片的首映式。但是47岁的张欣依然保持着她踏实,不做作的风格,从来没有忘记她年少的贫困。张欣认为她本人的经历正说明了中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

  张欣:在中国,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比任何别的地方都多。

  提问:你知道美国梦是什么吗?这听起来就像是个美国梦,是不是?

  张欣:的确如此。

  解说:时光流转,张欣出生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期间毛泽东实施了打倒资本家和知识分子的政策,这些人被打为“走狗”。如果你受过教育,那你就会被打压。

  张欣:我的父母都上过大学。

  提问:哦、天啊,他们倒霉了。

  张欣:他们被下放到农村,我在农村过了好几年下放的生活。

  解说:颇有讽刺意味的事,这些“走狗”的孩子们今天成了中国市场经济的领先者。张欣8岁的时候,她母亲被调回到北京,从事翻译的工作,但是当时生活非常贫穷,也没有固定的家,晚上只能睡在办公室。

  张欣:我记得我们曾经在我母亲的办公桌上睡觉,我母亲当时是从事翻译工作,我们就拿她的字典当枕头。

  提问:你们睡在办公桌上,拿字典当枕头?

  张欣:对,就那样我们过了好几个月。

  解说:张欣14岁的时候搬到了香港去寻找工作机会,但是香港的生活依然艰辛,她不得不去工厂的生产线上当女工。

  张欣:在我的小卓子上有5个不同的芯片盒,我必须把它们“嘭嘭嘭”逐一的组装到一块电路板上,然后把板子放到传送带上传给下一个女工。我们老做同一个动作,就变得跟机器一样。

  提问:所以你十几岁的时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了。

  张欣:对,这样的工作我做了5年。

  提问:五年,当你回想那一段时光时,你觉得是丢失的青春吗?

  张欣:倒也没有,当我回想时,只觉得是生命中一章而已。但是我很清楚,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提问:你那时候有梦想吗?

  张欣:没有,我只想逃离!

  解说:然后,张欣攒够了钱,打好行李,买了一张去伦敦的单程票。

  张欣:我当时觉得我得自己做饭,所以还随身带了口锅。

  解说:但是别说中餐了,因为缺钱,她只好去一家“鱼和薯条”店(英国传统快餐)打工。她的狄更斯式的命运并没有到头。

  张欣:在英国,我当时感到非常害怕,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白人。

  提问:看起来很奇怪的人。

  张欣:人看起来奇怪,语言也不通,什么都不熟,也没有朋友。我坐在我的行李箱上,忍不住哭了。

  提问:没有人会相信,你最后居然去了高盛投行工作!多么神奇的一个故事。

  解说:从坐在行李箱上哭泣,到去学校学习英文,到获得撒赛克斯大学的奖学金,然后拿到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张欣的机会来了,中国的市场向外国投资者开放,高盛派“工厂女孩”张欣去中国大陆寻找投资机会。但是她在投资银行做的并不开心。

  提问:这里有几句你曾经说过的话,“这里的人们讲话冰冷,对人态度傲慢,嫌贫爱富”。这是你说过的话。

  张欣:是的,当时确实如此。投行的环境确实是那样的,竞争激烈而残酷,所以我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

  提问:你是在寻找机会回到中国吗?

  张欣:我只是在怀念伴随我长大的那种理想主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每个人都是受理想主义教育长大的,可能那时候我是在怀念从小伴我长大的那种东西。

  解说:就在那个时候她遇到了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潘石屹,当时中国有一批决心通过市场经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年轻理想主义者,潘也是其中之一。而当时他主要在经营一个新的领域—房地产。

  张欣:我记得他带我去看一个工地,当时天已经很晚了,他对我说,“你得看看我从事的行业”。于是我就去了工地。哇!我从来没见过地上有那么大的坑。他跟我说:“这个地方以后会成为北京的曼哈顿”。我就笑了,我心想,他压根没去过曼哈顿,他哪儿知道曼哈顿是什么样呢?这个地方到处都是工厂,地上一个巨大的坑,这哪儿是北京的曼哈顿啊!

  解说: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脚下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来全是工厂,我们站在她说的那个地方,被一片办公楼的海洋所包围,这不是曼哈顿,这比曼哈顿更大。办公楼鳞次栉比,有些项目的面积占了一整个街区,这些楼都是在过去的19年所建。从张欣和潘石屹相见的那天开始算起。

  提问:你们真的是相识4天就决定结婚的吗?

  张欣:是的,然后我从银行辞职,我们一起成立了一个公司。没有钱,没有后台,也没有关系,我们…我们两个都不是什么大人物的孩子。

  提问:他不是太子党?

  张欣:不,不,事实正好相反,他来自中国最贫穷的一个省份。

  解说:但是张欣和潘石屹很快发现,东西方文化交融在一起干事业不是件易事,他们经常吵架。于是有一天张欣收拾行李回到了英国,但是她很快改变了主意。

  张欣: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就这么放弃,于是我就给他打电话说,我决定留在中国,我决定不放弃婚姻。但是我决定下岗,在家里呆着。

  解说:在张欣不工作的那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大儿子出生,潘石屹则把公司经营的有声有色。

  张欣:公司发展得这么好,工作量越来越大,他没法应付了。他只好跟我说,你最好回来公司,公司需要你!

  提问:哦,天啊!

  张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吵架,到差点离婚,变成有孩子,现在我还回到公司工作……

  解说:现在他们把工作进行了分工,他主管国内的业务,她运用华尔街学得的本领在海外融资,并且聘用世界上的顶尖建筑师来设计大楼。夫妻二人联手把SOHO中国打造成了一个拥有100亿美元资产的公司。

  提问:你怎么看腐败的问题?

  张欣:腐败在中国无处不在,范围很广,几乎可以说每个手里有权的人都有可能被腐败。

  提问:所以你们得向他们行贿?在这种环境里你们怎么生存呢?

  张欣:举例说,如果我们买一块地,如果是通过拍卖的方式,整个过程就会很透明,公开,越公开越好,这样就不需要关系,也不需要哪个大人物的儿女,我们只需要在公开的市场上拿钱买就可以了。

  解说:那栋楼会保留下来,其他的都是景观。她相信公开的市场化手段,比如公开拍卖和财务的透明,能够遏制腐败和裙带关系。这个曾经拿字典当枕头的女人,如今银行里有大约30亿美元。她也许能证明中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但不一定是个充满自由的地方。

  张欣:我在美国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尤其是在华尔街,他们赞美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他们赞美中国效率高,做决定速度快,如此高效,如此神速,一项国家政策一夜之间就可以实施。而在美国,做一个决策得通过国会和两院,还要辩论,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居住在中国的中国人来说,如果你问中国人,你最渴望什么?他们最渴望的,不是食物,不是房子,每个人都渴望民主。我知道在美国很多人都对政治制度有所抱怨,但是别忘了,八千英里之外,中国人渴望得到民主。

  提问:你认为中国会实现民主吗?让我们假设个时间,20年之内?

  张欣:更快。

  提问:你很乐观。

  张欣:是的,我很乐观。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