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讲堂第九讲:享受幸福

按住此条可拖动

财经 - 热门视频

正在加载...请稍等~

视频信息

0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9日14:39 来源:新浪财经

简介:

  第九讲  享受幸福

  第一节  认识、规划、创造幸福的目的

  10-1-1 只有平衡才是幸福

  再复习一下,这对我们讲清楚享受幸福的有关问题,也是必要的。现在对幸福的定义,大体上就两种,一种认为快乐即幸福,一种认为成功即幸福。两种幸福定义,一般分别称为快乐幸福论和成功幸福论。不能说这两种幸福定义都是完全错误的,但这样的定义确实隔靴搔痒,讲座一开始就分析了,这里复习一下。

  快乐是主观情绪,幸福是客观存在的平衡关系,快乐和幸福,一个属于心理学,一个属于伦理学,伦理学概念怎么能用心理学概念定义?搞错了,错就错在把快乐等同于幸福。实际上,快乐只可能和幸福感存在某种关系,它们才是一类。你不能用思想去定义猫,只能用猫定义猫,波斯猫是个什么猫,不能说波斯猫是个什么思想。

  成功是结果,这个结果与付出相比,可能平衡,也可能不平衡。你终于成功了,但付出太多了,多得你成功了还是唉声叹气。成功了,如果付出与收获是平衡的,幸福就实现了;如果付出与收获不平衡,成功了,幸福也实现不了,反映到主观情感上,就是成功了也没有幸福感。所以成功即幸福就是一个偏颇的判断,成功不能定义幸福,尽管成功和幸福属于一类东西,都是客观存在。

  猫是客观存在,狗也是客观存在,但你不能用狗去定义猫。成功和幸福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成功是单一实体,一种结果,幸福是关系实体,一种状态。你用单一实体定义关系实体,没有不犯错误的。

  婚姻是关系实体,男人是单一实体,用男人怎么定义婚姻呢?只能用相互关系才可以定义婚姻,婚姻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某种关系(这当然不是科学定义,我只在举例子说明问题)。

  为什么平衡就是幸福呢?因为幸福是人的最根本问题,而付出与收获也是人的最根本问题,离开这个根本问题,人都活不成,所以幸福就是付出与收获的关系。离开这个关系谈幸福,风筝就断线了。

  10-1-2 享受快乐、享受成功,不一定感受到幸福

  复习幸福的定义,就是为了揭示一个困境:为什么你享受着快乐,享受着成功,却享受不到幸福?这个问题困扰许多人。现在就清楚了,快乐是一种心理情绪,如果幸福并不存在,幸福感就不可能存在,快乐却没有幸福感,也就不奇怪了。

  成功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但付出与收获仍可能不是平衡的关系,所以你享受成功,却不能享受幸福,还是没有幸福感,有什么奇怪的呢?这样的事情到处存在。你终于买上房子了,算成功了,但你付出的钱太多了,房价太高了,得到的房子或者很小,或者很远,付出与收获不平衡,幸福没有实现,拿到钥匙,还是享受不到幸福感。

  一对夫妻东挪西凑,买下60平米的二手房,180多万,贷款额80万,面对月供,压力重重。我说祝贺你们,他们却说有什么可祝贺的,压力太大,不买又不行,养孩子总不能四处租房打游击,只好硬撑着。买下房子是成功,为什么不幸福?因为付出与收获不平衡。如果把幸福定义为成功,就很难解释他们成功了却不幸福的现实。

  10-1-3 认识幸福为的是规划幸福

  认识了什么是幸福,为的是正确地规划幸福。幸福属于人,而人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称为人生。因此规划幸福,也就是规划人生,规划人生过程不同阶段需要解决的不同的人生课题。

  有个编辑问我,讲幸福就老老实实讲幸福,怎么跑到人生规划去了,这不是人生哲学的话题吗?可能还有许多人和这位编辑持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因此有说清楚的必要。

  如果你把幸福理解为一种快乐感受,讲幸福当然不用管什么人生规划,可惜幸福不是什么快乐感受,它是人付出与收获的平衡关系。为了获得付出与收获的平衡关系,人必须在一生中不断努力,这样的努力,也就构成了人生过程的主旋律。不研究人生过程、人生课题,不规划人生努力方向,两眼一抹黑,到处乱撞,付出与收获能平衡吗?

  认识了幸福的本质,才可以按照幸福的规律,规划人生,使人生走上通往幸福的大道。我们看到一些朋友,也努力,也勤奋,就是见不到他的幸福,根本原因是没有科学的人生规划,胡打乱撞。中国的水已经很深了,各种各样的木桩已经很多了,胡打乱撞只能头破血流。

  10-1-4 规划幸福不是纸上谈兵,关键要按规划创造幸福

  规划幸福的目的,是创造幸福。创造幸福不是蛮干,必须按照人生规划的图纸来进行。幸福就像人生的大厦,建筑大厦没有图纸不行,建设人生幸福大厦,没有人生规划不行。而有了人生规划,不去建设,也是纸上谈兵,一场空。

  创造幸福的问题,我们也已经讲了很多,这里补充一点,那就是如果你早先没有人生规划,不要紧,现在开始规划也不晚,怕就怕放弃规划,让创造幸福这条小船,任意漂流,那人生真可能没有岸头了。

  创造幸福的人生,是科学,有规律可循,这规律就是对人生课题的认识,就是人生规划。按照人生的科学规划,去创造幸福,就能比较快,比较容易实现人生幸福。有些朋友没有认识到幸福的规律,更愿意把幸福理解为神秘的感受,于是追求幸福的人生,也就变成了祈祷的过程。任何神灵也不能保证人的幸福,只有科学地认识幸福,规划幸福,才能科学地创造幸福,实现幸福,科学认识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保证。

  10-1-5 创造幸福不是目的,享受幸福才是人生最终目的

  创造了幸福,人生目的是不是就实现了?没有,享受幸福才是人生最终目的。这一点可能没人反对,谁都知道人生根本目的是享受幸福,关键在于,要想实现人生的根本目的,人必须首先创造出幸福,也就是说,你享受的幸福,必须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幸福,否则你根本享受不到幸福。别人的幸福,你享受不到;你的幸福,别人也享受不到。能分享的,仅仅是幸福感。

  比如你付出劳动,获得了平衡的收入,你创造了幸福。你把你的幸福告诉了朋友,一种幸福感开始在两人之间分享。朋友能直接分享你的幸福本身吗?你娶了一位好太太,婚姻幸福实现了,幸福感促使你与朋友们分享你的幸福感,朋友们也确实分享了你的幸福感,他们能直接分享你的幸福本身吗?

  有些人不想劳动,不想付出,却想直接获得,直接享受幸福,实际上,就算他直接获得了,也不会享受到幸福。比如啃老族,“妈,给我钱!”妈妈给了钱,他有了钱,他兴奋,他喜悦,他忘乎所以,他可以有一切感情、感受,但他就不可能有幸福感,因为那些钱不是他自己付出劳动获得的,那些钱不是他的幸福。只有他付出努力赚了钱,他才实现了幸福,幸福感包围了他。“我感到很幸福,今天我请客!”

  第二节  享受幸福是再付出与再收获的再平衡

  10-2-1 付出与收获平衡了,人就停止不前了吗?

  付出与收获平衡了,幸福实现了,人是不是就停止不前了?是不是躺在幸福身上一直睡大觉,睡到老死?不是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了幸福的人,仍然还在继续工作,继续努力。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物质层面,我们付出劳动,获得收入,两者平衡了,我们的物质幸福实现了。但第二天我们还要上班啊,就算我们大喊“不想上班了”,真有人不去上班吗?付出一大笔钱,获得了新房子,物质幸福实现了,整天躺在新房中,不再出去打拼了吗?

  在精神层面,我们付出努力,一直学习,考上大学,平衡了,精神幸福实现了,毕业工作就不再学习了吗?不可能,一切还需要从头学起。一位画家,努力20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精神幸福实现了,他就整天沉浸在精神幸福之中,不再进行艺术探索了吗?

  在情感层面,付出爱情努力,终于找到爱人,成家立业,情感幸福实现了,夫妻就不再需要情感的付出与收获了吗?父母爱孩子,孩子长大回报父母,亲子情感幸福实现了,明天就不需要继续回报父母了吗?朋友交好,情感幸福实现了,就不需要继续交往了吗?

  物质、精神、情感,任何层面的幸福,实现了,都不意味着人就止步不前了,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生还在继续,生命还在继续,只要生命延续,人就不可能停止付出与收获的过程,所不同的仅是阶段不同,付出与收获在物质、精神、情感三方面的比重,有所不同,质量有所不同而已。

  10-2-2 在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的海洋中,平衡是陆地,人需要上陆地喘口气

  幸福科学研究表明,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少量的,不平衡是长久的,绝对的,多量的。只要人活着,一切生活内容的付出与收获的关系,不平衡者很多很多,平衡者很少很少,这是任何一个人人生经验都能证明的基本事实。

  正因为不平衡像汪洋大海,人在汪洋大海中行船,那平衡就如同宝贵的陆地了。人生航程漫漫,好不容易看到陆地,当然要登岸休息休息,喘口气,做些调整,弄些补给。付出与收获的平衡,也就是幸福,是人生航行中的陆地,没有这样的陆地,人会累死。

  看看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我们在付出与收获的汪洋大海中,奋力在不平衡的风口浪尖起起伏伏,摔摔打打,晕船呕吐,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好不容易实现了点滴幸福,好不容易在有限的范围、有限的程度、有限的时间段,实现了付出与收获的平衡,我们怎么可能不赶紧爬上这幸福的岸边,怀抱着幸福,庆幸自己终于发现了歇脚的陆地?

  幸福是休息的资本,没有幸福就不可能有资本休息。当然,休息是短暂的,幸福这点资本很快会用光。没用光之前,你还是尽早启程吧,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10-2-3 在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的搏击中,平衡是加油站,人需要停一下加油

  光休息还不够,付出体力、智力、情感力,仅靠休息不能得到恢复,还需要吃饭、学习和感情慰藉。付出与收获的平衡,意味着有了一定量的收获,这一定量的收获,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情感的,都可以补充人的付出。

  在这里,幸福就像加油站,汽车跑得没油了,需要到加油站加油。我们说幸福的家庭像港湾,就是说一个人在世界上打拼、奋斗,不断付出努力,回到家,有吃有喝,看看书,看看电视,有亲人,有其乐融融的家庭环境,人可以得到休息和补充。没有幸福的家庭,回到房间,可能补充物质上的亏空,但精神、情感上的亏空,可能就补充不到,因此就很累,拖着疲惫的身躯,空疏的精神,苍白的感情,又去战斗了,怎么能坚持呢?

  我们说人应该不懈努力,这是就人生整个过程来说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不懈努力不等于人不要休息,不要加油。相反,在人生时间长河中,在不断努力的同时,我们总需要有时间休息,有时间充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努力,继续付出。

  当然,休息、充电总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们也不能总在休息,总在充电,毕竟人生更多时间,是在付出劳动的过程中度过的。不劳动,一切免谈;不休息、不充电,劳动免谈。这就是幸福的辩证法。有人希望得到永恒的幸福,这是妄想,幸福没有永恒的,它本身就是有时间性的,短暂的,相对的,人间的幸福不过是在不幸福的长河中出现的绿洲,绿洲总是有限的。永恒的幸福只是幻想。

  10-2-4 享受幸福就是喘口气,加点油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所谓享受幸福,不过就是跑累了歇一歇,吃上热热乎乎的饭菜,有时间放松放松精神,听音乐、看画展、看书、看电视、上网冲浪、打游戏等等,还要享受情感生活,爱情、亲情、友情都需要。这样休息和补充后,人又变得精神饱满,体力充沛,情感丰富,于是再次跑出去,迎接新挑战,获得新收获。如此反复,如此攀登,周而复始,就像人的呼吸,呼出一口气,吸进一口气,要想活下去,继续呼出一口气,继续吸进一口气,循环往复,直到生命结束。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是螺旋式上升的。因为每一次付出与收获的平衡,都为人生积累下新的高度,新的起跑线,人总是在新的高度上继续付出,并得到新的平衡,新的幸福。

  幸福就是这么短暂,付出与收获今天实现了平衡,幸福今天就实现了,幸福感也在今天降临了。明天又要进行新的付出,收获何时能与付出相平衡,天知道!所以新的不平衡又开始了,昨天的幸福尽管还存在,但幸福感眨眼间就不见了。

  10-2-5 休息、加油是再付出与再收获的再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享受幸福,我们休息、加油,大家知道,这不能白白得到,是需要花钱的。你想休息一下,解解乏,去足疗城了。兜里不装钱,敢进去吗?我们要充电学习,上这班那班,不交足够的学费,能进课堂吗?我们精神上想放松放松,去卡拉OK歌厅,唱歌是精神放松,但这放松也是要交钱的,一小时多少钱,少了钱,人家可就不让我们精神放松了。感情上也是一样的,比如我们要享受爱情的幸福,“亲爱的,给我一杯茶。”亲爱的把茶端来了,在此之前,你一定已经付出了关爱,如果不是这样,比如一分钟以前大骂亲爱的,一分钟后马上说:“亲爱的,给我一杯茶。”亲爱的能端上茶来吗?“喝茶?凉水都不给你喝,不配!”这还享受什么幸福?

  明确讲,创造幸福是创造付出与收获的平衡,享受幸福一样是享受付出与收获的平衡。因为在逻辑上来讲,创造幸福在前,享受幸福在后,我们总得先创造出了幸福,才能享受这个幸福,否则享受什么呢?所以,享受幸福就成了再付出与再收获的再平衡。

  一般来讲,钱是劳动的获得,付出劳动,获得收入,这是创造幸福。享受幸福,是付出劳动的收获,获得身体、精神、情感的休息、充电,这当然是再付出与再收获的再平衡,是幸福平衡的再平衡。因此,享受幸福在层次上比创造幸福要高,它站在创造幸福的肩膀之上。

  第三节  合理消费就是享受幸福

  10-3-1 为了生存的开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

  为了生存,我们也需要开销,基本物质保障不会大风刮来,需要我们用货币换回来,买菜、买水、买电、买天然气、买生活中必须的柴米油盐等等等,都需要钱。这是不是消费?严格来说,这不是消费,是生活开销,是维持生命必须的开销,是生存层面的事情。因此,在进行这样的生活开销时,我们比没有享受幸福,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幸福感,你看到谁,早晨去早市买菜,说感到很幸福?

  物质生活如此,精神、情感生活也一样。为了成为社会的劳动者,每个人都要接受9年义务教育,这是今天的社会要求每个人具备的最低的精神生活,从某种角度讲,这也是生存的需要。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现实,接受9年义务教育,没有哪个孩子、哪个家庭感到兴高采烈,幸福得不得了,大家都认为这很正常,不接受9年义务教育,反倒是不正常的事情。因此,偏僻乡村还有孩子不能接受9年义务教育,全社会都不平衡了,要援建希望小学,保证孩子们有接受最初级教育的权利。如果孩子们为此而感到幸福,那只能说明他们的幸福太少了。

  在两性关系方面,同样存在最低情感需要的问题。人是要繁衍后代的,现代文明的成果,是这样的繁衍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但爱情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的,更不是任何一对男女都可能建立的,但他们到了结婚生孩子的年龄,不敢奢望爱情的,只能确认最低感情——愿意彼此合作,生儿育女,建立家庭。他们结婚了,却没有爱情的幸福,尽管他们可能有婚姻的幸福或家庭的幸福。

  爱情是消费意义上的感情,答应结婚,只是生存意义上的感情底线。

  10-3-2 消费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物质、精神、情感消费意义上的行为,目的不是为了生存,也不是简单的生活,而是为了把生活过得更好,或者说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一切其目的是为了过上更好生活的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行为。

  比如我有衣服穿,一款新样式上市了,我试了试,感觉穿上更精神,就买下来,花了不少钱,心里美滋滋的,第二天聚会,穿上新衣服,大家都说帅呆了,我幸福得像喝了蜜。这就是消费行为的秘密。

  比如一家三口终于有时间出国旅游了,不旅游也能生活,但花上一笔钱出国旅游,生活就不一样了,就丰富多彩了,拍了照片,朋友到家做客翻看,连连称赞,家里人心里都幸福得溢于言表。旅游就是一种消费,是精神享受,当然也有物质享受、情感享受。

  两口子关系不错,夫妻感情可以,完全可以在家里喝咖啡。为什么非要到咖啡馆,在暗暗的灯光下,花很多钱,品人家的咖啡呢?这是情调。追求特定的情调,就是一种消费,一种感情消费,在这样的消费中,付出了金钱,获得了更浓的夫妻感情,婚姻生活过得更好了。

  如此等等,物质、精神、情感生活,概莫能外,只要我们为了把生活过得更好,而不是将就着生活,我们就是在消费,这是消费的核心含义。

  10-3-3 付出劳动所得,获得良好生活,这样的平衡,就是享受幸福

  消费从性质上来说,是付出劳动所得,无论是物质、精神还是情感,都是劳动所得,是物质劳动、精神劳动、情感劳动所得,付出这样的所得,获得相应的回报,物质、精神、情感上的回报,让生活过得更好,更有品质,更有人的尊严。这样的平衡,就是消费带来的平衡,就是享受幸福。

  这里的关键,是付出劳动所得。如果付出的不是你自己的劳动所得,尽管你在消费,你仍然不能享受到幸福,因为那个“幸福”不是你自己劳动创造的。比如我没钱,向朋友借了钱去旅游,我消费了,我幸福吗?不可能幸福,因为我首先拥有了压力,物质上、情感上的压力——我要还钱啊。实际上,我没钱本身就说明我没有付出努力,创造幸福,没有创造幸福却想一步跨过去,直接享受幸福,我享受的是别人的幸福,那已经不是一种享受了,而是一种压力,只有很快还上钱,我才能深深舒一口气。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看着别人享受幸福就着急,总想也能享受幸福,就不择手段捞钱,甚至诈骗、欺骗,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犯法吃官司,过起了铁窗生活。幸福就是这样顽强,它必须靠自己合乎道德法律的劳动付出,才能创造出来。只有自己创造出来了幸福,自己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个幸福,没有任何别的办法。

  所以幸福又是老老实实的,它的本性就是老实、诚实的劳动,离开老实、诚实的劳动,创造幸福免谈,享受幸福更免谈。

  10-3-4 高消费、低消费都不是问题,合理消费才是正道

  消费中有高消费、低消费的问题,这和享受幸福是什么关系?是不是高消费就享受幸福,低消费就不能享受幸福?

  我们已经知道,付出与收获的平衡是幸福,但因为每个人付出不同,收获也不同,所以尽管平衡都是一样的,但每一个人的平衡点所包含的绝对量,是不同的。比如你收入的平衡点是月薪一万,我收入的平衡点是月薪三千。我们两个人都是平衡的,但平衡点所包含的价值量却完全不同。这样的事情到处存在。精神、情感上也一样,平衡点所包含的价值量完全不一样。

  正是因为绝对量不同,每一个人物质、精神、情感财富储备量是不一样的,尽管大家都幸福,但因为物质、精神、情感财富储备量不同,我们在享受各自幸福的时候,也就是消费的时候,付出量不可能一样,有高有低,有多有少,有长有短,有小有大,有宽有窄,有厚有薄等等。一句话,有高消费,有低消费。

  根本上来说,高消费、低消费都是相对的概念,是比较概念。亿万富翁买一架私人飞机,他认为很正常,百万富翁就认为这是高消费;百万富翁买个10万元金表,认为是高消费,千万富翁就认为是低消费。精神、情感生活也一样。你是富家美女,认为找个省长儿子才能谈婚论嫁;她是工薪女儿,认为找个老实可靠的男孩就心满意足。她们都可能得到爱情的幸福,但爱情所包含的价值量,能是一样的吗?

  在自己付出与收获相平衡的价值量上,合理消费,这是消费的正道,与别人没有什么关系。消费不合理,高消费不一定就享受幸福,低消费也不一定就享受幸福;只要消费合理,符合自己创造幸福所积累的价值量,高消费也能享受幸福,低消费也能享受幸福。

  10-3-5 为什么“上帝”总是挑剔的?

  我们习惯上把消费者说成是“上帝”,这个上帝给商家带来收入,同时也给商家带来挑剔,让商家点头哈腰,看着上帝的脸色行事。为什么消费者这个上帝很挑剔?

  秘密就在于他要把生活过得更好,而不是过生活。“更好”不仅包含物质内容,还有精神享受,情感评价。比如我要买一辆好车,这是消费行为,因为我已经有一辆不错的汽车。我买一辆更好的汽车,不等于我必须买,只有各方面因素都让我满意,我才消费。一切都好,但接待员态度生硬,我感到购买行为不愉快,就算他给我便宜3万元,我也不愿意买,因为便宜三万元对我没有意义,我买好车,不是为了少花三万元的,我要的是心情愉快。

  一切消费,消费者都追求物质、精神、情感上的满足,哪一点不满足,都可能影响到消费行为,破坏享受幸福的过程。因此,上帝是挑剔的,因为消费行为本身,就是消费者在享受他的幸福,商家要给消费者满意的服务,这样消费者才能取得付出财富获得服务的平衡。破坏了这个平衡,消费者就不可能消费了,因为他享受不到幸福,为什么还要消费呢?

  第四节  适当休息也是享受幸福

  10-4-1 休息是人的权利,是文明进步的成果

  广义上的休息就是不为生存劳作,歇一歇。奴隶也得睡觉,否则就没有体力劳动了。睡觉是一种休息,但休息不仅仅是睡觉。为了争取到比睡觉更长一些的休息时间,人类走过了漫长的过程,8小时工作日只是现代文明的结果。所以,狭义上的休息,就是人能够有比正常睡眠还要长一些的时间,在这样的时间里,人不用劳作,而是做自己的事情,比如钓鱼、画画、摄影、看报纸、读小说、看电影、冲浪、打游戏,会亲戚朋友、散步、旅游、逛市场、整理家务、亲子游戏等等,当然也包括睡觉。

  休息不是无事可做,只是做的事情,不是必须做的工作,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放松身心,调剂生活。一个人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整天无所事事,我们能说他休息吗?不能,只能说他无业。一个人无业,生存没有保证,就算他想睡觉就睡觉,整天都可以躺在床上,他自己都不会认为这是休息,“我真想工作!”

  只有工作的人,才想休息,才能休息,才需要休息。休息是社会历史概念,不是谁想休息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随着文明进步,人工作以后,休息的时间正在不断延长,现在是8小时工作制,以后也可能6小时工作制,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人就可能缩减劳动时间,把更多时间用于休息,享受生活。当然,也不大可能把劳动时间缩减为零,都不劳动,谁创造价值?就算以后机器人代替人类劳动,总还需要人类掌握机器人,否则机器人发了疯,人类可能就要面临机器人的进攻,还谈什么休息?

  10-4-2 高付出高回报高平衡,这是一个人休息的现实基础

  既然休息总是表现为一定量的时间,那么不同的人,其获得休息的时间,也就有所不同。休息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他劳动付出的质量。劳动付出质量越高,获得收获的数量也就越多,因此个人积累的财富也就越多,他也就越加有条件,享受不用工作的时间,因为就算他不工作,也能有足够的积累,供应他的生活。

  一般来说,付出与收获的平衡,都包含着一定量的价值,这些价值,就是休息的现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不大可能休息。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我们说休息就是享受幸福。

  每个人付出与收获的平衡点都是不一样的,比如高付出获得高回报,这样的平衡,所包含的价值量也比较高,休息的现实基础比较雄厚,也就是说,可以休息更长一些时间,或者休息的质量可以更高一些,比如周游世界等等。

  社会中的每个人,因其付出与收获平衡点所包含的价值量不同,休息的现实基础也就有所不同,实际获得的休息质量也就千差万别。但只要他的休息基于他所能休息的现实基础,他就是在享受他的幸福,他也必然会感到很幸福。离开自己的现实基础谈休息,只能是一场幻想,是泡影。“我真想不再工作,只想到处旅游。”相信许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感慨。可能吗?如果我们的付出足够高质量,那么我们的收获一定也会是高质量的,这样高质量的付出与收获的平衡,所包含的价值量一定是很高的,甚至高到我们真的可以一辈子周游世界而不愁花费。关键是我们付出的质量,真的这么高吗?

  10-4-3 付出时间,得到休息,这就是享受休息的幸福

  就休息本身来说,它也是个付出与收获的过程,付出时间,得到休息,这就是休息的幸福。你付出时间,上床睡觉,楼上刨地板,根本睡不着,你还能有休息的幸福吗?楼上不刨地板,但你失眠,一样也不能享受到休息的幸福。想睡觉的时候能睡觉,能睡着觉,好幸福。

  旅游也一样。你付出时间、金钱,一家出去旅游了。到哪里都人满为患,吃吃不好,住住不好,行行不好,整个像是在打仗,这样的旅游能带来幸福吗?休息就是享受幸福,付出时间却得不到休息,享受幸福就泡汤了,只体会了一下形式,所以很多人休息以后就喊“比工作还累”。

  既然休息的真谛是得到休息,享受幸福的真谛是享受到幸福,这就引出一个话题,那就是学会休息。你不一定也去挤啊,找个清静的街心花园,看看书,聊聊天,画个速写,拍张照片,身心愉悦,也是休息啊。你不一定非要花钱找人“松骨”,穿上运动装,乡村小路跑跑步,骨头可能松得更好。

  休息不是比阔,不是摆出来给别人看,休息就是自己身心愉悦,把握住这一点,也就学会了休息。

  10-4-4 长休息、短休息不是问题,适当休息才是正道

  你休息时间长,有你的道理;我休息时间短,有我的根据。时间长短不是问题,只要都适当休息了,也就可以了。所谓适当休息,就是休息的时间,符合自己的现实基础,没有超过现实的可能。超过了,就有麻烦,生存可能都成了问题。

  国家规定了劳动时间,还规定了节假日,每一个公民,都享有法定的休息时间,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剥夺公民休息的权利。这是一般情况,每个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可能还要多一些休息时间,或者少一些休息时间。劳动者休息时间少于法定的时间,劳动者有权获得占用其休息时间的组织的补偿。劳动者休息时间多于法定的时间,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他创造了足够多的社会价值,社会奖励给他更多的休息时间,一种是他自己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供应他多一些休息时的开销。

  不管休息时间多长,其限度都是他能保证自己生活开销无虞,如果生活开销入不敷出,休息一定结束了,否则就喝西北风。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喝西北风的日子过怕了,宁肯少休息,也不愿看到自己坐吃山空。而我们的后代,许多人又是物质极大丰富,不知道什么叫喝西北风,所以就是喜欢休息——其实不应该叫休息,只是什么都不想干,养着而已。

  10-4-5 你为什么享受不到休息的幸福?

  现在许多人享受不到休息的幸福,粗略分析一下,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没有时间休息。因为付出的质量低,收获的质量也就低,平衡点所包含的价值量低,要想过上富裕的生活,只能追加付出,积累足够的财富。这样的人,没有时间休息,或者说至少现在休息的时间还很少,“喘口气,歇一歇”的日子还没到。

  第二,没有休息的习惯。已经有休息的现实条件了,但习惯于劳作,没有休息的概念,觉得休息就是浪费。这样的人令人感佩,也令人心痛,许多非常出色的人,都是这样累死的,可能刚刚人到中年,是社会的宝贵人才,却累死了,这是社会的损失,怎能不令人心痛。所以我们要劝劝这样的人,歇一歇,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工作。

  第三,只有时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干,光阴虚度,这样的人一样没有休息。因为休息和工作是一对矛盾,没有工作,也就没有休息。因此他们就算整天“休息”,也享受不到休息的幸福。

  第四,只想休息。他们工作,却不热爱工作,恨工作,整天就想休息。这样的心态导致工作成绩不好,为了生存,必须更长时间工作,因此也就更加没有时间休息。莫名其妙就加班,靠加班完成工作的人,都属于这样的人。他们恨加班,却没有发现,正是自己付出劳动的质量太低,不得不用更多的劳动时间弥补付出的不足。

  第五节  适度的兴趣、爱好活动,更是享受幸福

  10-5-1 职业与兴趣、爱好本质差别在哪里?

  职业行为的本质,是协议,即付出劳动,得到相应报酬。既然是协议,职业行为就带有义务性,必须尽协议规定的义务,当然也就拥有了权利,即得到相应报酬的权利。这是职业行为的本质特征。

  有人说我很喜欢我的职业,我的职业行为和我的兴趣爱好是一样的,因此职业就是兴趣,就是爱好。这种说法一厢情愿,还常常因为把兴趣爱好当成了职业,造成职业行为的任意性、随意性和放任性。

  兴趣是自己对某一对象物感到喜好,这个概念的着眼点强调主体内心的感受,和任何其他人没有关系。我对养鸡感兴趣,任何人也不能剥夺我这个内心感受。爱好是兴趣在行为层面或结果层面的表现,因为我对养鸡感兴趣,所以我开始爱好养鸡,兴趣变成了行动和结果。

  我爱好养鸡,不用和任何人签订养鸡协定,因此兴趣爱好与职业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兴趣爱好是自我任意的,不是社会关系的,不需要协议,没有权利与义务,没有规定的付出与报酬的法律关系,一句话,职业是法权,兴趣爱好是自己为自己做主的偏好。

  10-5-2 付出时间,投入兴趣、爱好活动,还不是享受幸福

  工作之余,付出自己休息时间,投入到兴趣爱好活动中,这个人是不是就享受到幸福了呢?不见得。比如你喜欢钓鱼,星期天一早就出去钓鱼,在河塘边坐了一天,天都快黑了,就是钓不上一条鱼来,别人却是钓了两三斤。你投入了兴趣爱好活动,这不假,但投入这个活动,你并没有享受到幸福,因为你一条鱼都没有钓上来。“真倒霉!”你享受幸福?得,憋了一肚子气。

  再比如你喜欢绘画,付出时间,加入兴趣小组,发展美术爱好,你这就幸福了吗?还是不见得。因为别人都有所进步,你原地踏步,怎么画也画不好,宣纸扔了一张又一张,画笔换了一茬又一茬,可绘画技巧就是没有提高,最后吧唧摔了画案:“再也不画了,让画见鬼去吧!”你说的是很解气,但你享受到幸福了吗?没有,因为你付出时间,投入兴趣爱好活动,什么也没有收获到,尽管你并不必须收获到什么,没人逼着你,但没有收获,你还是享受不到幸福。

  这样看来,投入到兴趣爱好活动中,只是享受幸福的一个必要前提,你连兴趣爱好都没有,都没有时间投入兴趣爱好活动,肯定谈不上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投入兴趣爱好活动,也仅仅是享受幸福的前提,还不是享受幸福本身。

  10-5-3 付出时间,得到兴趣、爱好活动的成果,这样的平衡,才是享受幸福

  还是你喜欢钓鱼,钓了一上午,你很享受,因为钓上来七八条大鲤鱼。你并不需要这些鲤鱼,又把鱼放了回去,一上午什么也没得到,但你还是很享受,你不仅享受到钓鱼的乐趣,你还享受到了情操上的自我满足,这一上午的爱好活动,让你享受到了人生的幸福。

  其他兴趣爱好活动也一样,付出时间,投入到兴趣爱好活动之中,你总是希望得到一些回报。尽管这些回报不是你生活必须的,也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有回报,但就你自己来讲,你要享受到兴趣爱好的幸福,就需要得到必要的回报。

  我们已经知道,幸福就是付出与收获的平衡。享受幸福,也需要付出与收获的平衡,不平衡就没有幸福,不平衡,同样也享受不到幸福。幸福与享受幸福,不同点仅仅是前者的平衡更是一种必须的,是有约定的,甚至是法律保证的;而后者的平衡,仅仅是自己的,没有外在的约定,更不会有法律介入。比如我爱好钓鱼,但我自己告诉我自己,只要钓鱼就行,钓上来钓不上来,我都很享受这个钓的过程,那么我付出时间投入爱好,收获的就是过程,钓鱼的过程,我的平衡就是付出时间得到完整的过程,这样我就享受到钓鱼的幸福了。如果我正钓着,妻子打来电话让我必须马上回家,我就中断了这个过程,因此也就享受不到钓鱼的幸福了。

  10-5-4 兴趣、爱好本身包含着道德、法律制约

  尽管兴趣爱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外在的约定,没有必须的收获,但不等于兴趣爱好就可以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放浪形骸。兴趣爱好多多少少会受到道德的制约,还会受到法律的限制。

  比如我喜欢鼓捣臭豆腐,想研制一种新的臭豆腐。我在家研制臭豆腐,这是我的业余爱好。但臭豆腐让整个楼道、单元臭气熏天,邻里们都出来寻找臭源,终于找到我家。就算这是我个人的业余爱好,但臭味道伤害了邻里居住的心理感受,在道德上我就受到约束了。如果我一意孤行,邻里矛盾就可能演变成争吵了,我怎么还能享受到兴趣爱好的幸福呢?

  再比如我有一种兴趣,就是拿望远镜观察楼群其他人家的窗户,于是我就实施了我的爱好,在阳台架起望远镜,观察别人家的生活。我确实没有介入别人家的生活,但法律介入了我的兴趣爱好,因为我的爱好,涉嫌非法获得别人的隐私,涉嫌侵害别人的隐私权,我可能犯法了。

  所以,尽管兴趣爱好没有外在的约定,是自己的事情,但不等于兴趣爱好就没有外在的约束,它同样受到道德、法律的约束,越过这个约束,兴趣爱好就会变成缺德的行为、违反的行为。

  不仅如此,文化习俗、宗教习俗等等社会尺度,同样也约束着个人的兴趣爱好。你不可能说立起中指仅仅是你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不会接受这样的解释。

  10-5-5 适度投入,是兴趣、爱好的行为准则

  道德、法律、文明规范、文化习俗等等都是兴趣爱好的外在尺度,现在我们讨论,在这个尺度内,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尽情投入自己的兴趣爱好活动了呢?

  不可以。因为兴趣爱好属于享受幸福的范畴,这是业余时间的使用,不是全部时间的使用,我们还需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去工作,去做一个社会成员、家庭成员有义务去做的那些事情,一句话,需要付出一定时间创造幸福。因此我们也就不可能把全部时间都用于兴趣爱好,都用于享受幸福。

  因此,在道德、法律、文明规范等等社会尺度内,兴趣爱好的行为准则就是适度投入,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等人生资源。过度投入兴趣爱好,这是走火入魔,可能葬送整个生活和人生,所谓玩到破产,此之谓也。

  谁不想全心全意就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谁不想不愁吃喝,整天在兴趣爱好中消费光阴?可能吗?不可能。但有人明知不可能,就是好吃懒做,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中,这样的人,是最自私的人,他只想为自己活着。只想为自己活着的人,自己首先就不大可能活好。

  第六节  享受幸福的最高境界

  10-6-1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能量交换

  一个人活着,不管怎么活着,离开了他的社会,就一个人孤立地存在,能活下去吗?不能。有人说能,我有足够的水,有足够的食物,有足够的穿盖,总之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都足足够了,比如够三年的。那么三年以后呢?三年以后只有饿死,因为没有社会帮助他活下来。

  实际上,他准备了足够三年的食物用品,就算他这三年一个人存在,他已经在依靠社会而生存了,因为食物用品正是社会的产品。

  人的一生,一刻也离不开社会,但社会也不是自然而然就能生产出食物用品,社会也需要人的劳动创造财富,然后人再从共同创造的财富中按照一定比例分得自己所能得到的份额。从这个角度讲,人与社会的关系,根本上就是能量交换的关系——个人付出能量,创造财富交给社会;社会付出财富,供养成员生存和发展。

  人离不开社会,人的社会离不开自然,也就是我们全人类生存发展于其间的浩瀚的宇宙,其中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通过社会合作创造财富,这些财富的物质基础,根本上都是大自然的存在物。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矿石、有色金属、土地、河流、江海、粮食、鱼虾等等等等,我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哪一个能离开大自然的奉献呢?有人说精神财富就不是大自然的奉献,错,没有大自然奉献的物质财富,人都饿死了,哪里来的精神财富?

  因此,人及人的社会,与大自然也存在着一种根本的关系,那就是能量交换关系。大自然为人类劳动提供能量,人付出能量将大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成物质财富,从而变成人类生活的能量来源。没有这样的人与自然的能量交换,整个人类早就灭绝了。

  10-6-2 人与社会、自然交换能量的根本定律

  人与社会,与自然都存在着决定其命运的能量交换关系,那么这样的关系,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是不是乱交换?是不是一方占尽便宜,一方吃了大亏?这个问题,中国古代智慧已经说了一句话,虽然还显得含糊,但意思精准:“物不平则鸣”。这就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能量相交换的总原则,总规律,即交换双方保持能量平衡,否则就要“鸣”了——社会暴动了,农民起义了,政党革命了,民族战争了,恐怖主义了等等,或者天塌了,地陷了,发水了,扬尘了,烧火了,病毒了,怪病了等等,总之交换不平衡,就完蛋。

  这里的平衡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人与社会能量交换要平衡,人付出自己的能量,通过社会劳动,从社会中取得继续生存与发展所需要和应该得到并能够得到的财富份额,付出与收获要平衡;另一个层面是人及人的社会与大自然能量交换的平衡。人通过社会付出能量,作用于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取得劳动收获。人对大自然的作用力是有限的,同时大自然回报这种作用力的物质奉献也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与大自然的能量交换,是有限度的,是在一定限度之内的关系,是一定限度之内的平衡。

  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物不平”了,结果“则鸣”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气候变化,所看到的冰山崩溃、洪水泛滥、海平面上升、江河断流、黄沙蔽日,酸雨降临、浓雾锁城、污水横流、地被掏空、山被削平、湖被土埋、海被填平、大气层被撕开、阳光变成毒光、冬天开花、夏天飘雪……怪相丛生,人类惊愕。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与大自然的能量交换,是有限度的,是一定限度之内的平衡。破坏这个平衡,“物不平则鸣”就是人类的谶语。

  10-6-3 生命总能量与社会、自然能量相交换所达到的总平衡,就是人生的总平衡

  落实到一个人,这个人认识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能量交换的总规律就是双方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平衡关系,那么这个人又进一步把这个总规律的认识运用于自己与社会、与大自然的能量交换,并且时时把握住这样的平衡关系,这个人就实现了人生的总平衡。释迦牟尼所说“如如不动”,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总平衡,“不动”就是平衡,“如如”就是说这种平衡是动态的,不是僵死的,但这种动态,其程度是有限度的,看不见动,实际又在动,“如如不动”,就是平衡里边有运动,平衡里边有不平衡。

  这个总平衡,更像《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合相”,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有机整体,人到老了,一辈子干这干那,得这得那,亏这亏那等等,自己能说得清楚吗?说不清楚。但真的就是含糊一片吗?也不是,一个一个,历历在目,清楚着哪。既清楚又说不清楚,既一个一个历历在目又过眼云烟一片模糊,既有恩恩怨怨得得失失,又有爱恨情仇得失盈亏,唉,说什么呢?能说什么呢?应说什么呢?会说什么呢?“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问心无愧,安身立命,行云流水,不枉活一回,这已经是生命总能量与社会、自然能量相交换获得总平衡的最大幸福了。这个最大幸福,已经不是一个一个的幸福,更不是一个一个的不幸福,而是幸福与不幸福的总和,在这个总和中,幸福大于不幸福。人生在世,算一个幸福与不幸福的总账,没有记账单,但自己心里明镜一样,幸福大于不幸福,就获得了两者总和的最大幸福;幸福小于不幸福,整个人生就是不幸福的人生。

  10-6-4 在这样的总平衡中度过生命之年,就是享受生命的清福

  人生付出与收获,到老了都会算一算,在这样的秋后算账中,结果是平衡的,也就得到了人生付出与收获的总平衡。能在这样的总平衡中安度晚年,什么也不用做了,就是走走看看,玩玩闹闹,说说笑笑,粗茶淡饭,身体康健,亲情围绕,儿孙满堂,清清静静,思绪飘飞,深山幽谷,听鹤鸣泉;无争无求,无欲无望,无忧无虑,无想无念。这就是清福,身在其中,感受到身在其中的真快乐,就是享清福。

  享清福根本上是精神上的幸福,是精神上对人生付出与收获的总概括,是精神上的“难得糊涂”,哪有那么多鸡鸡猫猫的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心境,这样的精神境界,已经是在享清福了。

  清福不是洪福,洪福是荣华富贵,沉在荣华富贵的洪福之中,难免怕死,而死亡总会来临,于是就住了“寿者相”,整天求医问药,补这补那,担惊受怕,这已经不是享福了,而是在死亡的恐惧中抱着荣华富贵挣扎,这是苦,真正的苦命。

  所以,享清福的人,不管是荣华富贵,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那就是“舍”,能“舍”的都一步一步舍去,最后连生命都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干干净净,了无牵挂。富贵人家出身的弘一法师,驾鹤西去的时候,只剩下一双草鞋,一只饭碗,躺在光板床上,什么都舍去了。

  舍与不舍都复归灰烬,但舍的人能享舍的清福,不舍的人却只能在死亡的恐惧中消失。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是舍吧,舍去一切身外物,尽享人生清福路。当然,这是在说人生的晚年,不是讲人生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从老年开始,人生开始了舍去的过程。

  10-6-5 我们能享受清福吗?

  谁都可以享受清福,享受到还是享受不到,基本上是个人的选择,是精神修为的结果。完全没有物质保证的人生,就算到了晚年,也很难享受到清福,因为洪福还是他的人生课题。好在这样的人,在中国是越来越少了,彻底消除贫困,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能在物质上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老了老年、晚年,为什么有许多老人还是享受不到清福呢?原因不在物质层面,而在精神、情感层面。但精神、情感层面的问题,深挖下去,总能发现还是来自物质层面的纠葛,一句话,还是没有真正放下物质层面的获得,尽管这种获得对生活已经没有实际意义,更像是在满足一种拥有的贪欲。

  老人和儿女因为财产发生争执,官司打到了法庭;婆婆认为儿媳妇管住了儿子的钱财,闹起了婆媳矛盾;为什么给他长了退休金,没有给我长?为什么刚离休,就没有了汽车?为什么老张能挑三楼,把我安排在17楼?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人老了,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放着清福不去享受,您老为什么还在红尘中打拼?

  红尘滚滚,那已经是年轻人的事情,劳累了一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剩下的事情,年轻人来做。

  如果还有精力,还可以帮助社会,做做公益事业,付出努力,得到赞美,这也是清福啊。

评论列表,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