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闽西山区的我,上大学以前与影视无缘。当初高考第一志愿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广播电视专业,也只是因为自己偏爱文字。至于DV,进大学之前在脑海中不存在这个概念。一切的开端,是在进了上海交大攻读这个专业之后。
记得大二第一学期,开始上电视摄像课,看了同学拍的DV短片,突然产生用影像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我省吃俭用,终于赶在寒假回家前夕买了一台DV。从内心来说,拥有DV,我是难言的欣喜和激动,从此让自己心灵的表达多了一条通道。然而,每当陷于“经济危机”之时,我便后悔当初的一掷千金。的确,对于来自贫困县的学生花那么多钱买DV,真是“奢侈”,家里可是连彩电都舍不得花钱买呢。但DV的到来,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生活。
在老家,我有一种习惯,无论去哪里都会带上一个被亲友称为“贴身侍卫”的表弟,以前他总是空着手跟在我后面,自从有了DV之后,他就有了“名正言顺”跟随我的理由:帮我背那个DV包。性野贪玩的我带着一个背小黑包的孩子四处溜达,已成了挥霍假期的基本方式。我喜欢在家乡拍东西,一则是拍摄对象自己熟悉,无论是人和事,都是自己亲近的;二则是因为拍片本身成为亲友们的乐趣,而不是负担。我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但拍摄过程大多很随意,带着玩乐的成分,朋友和亲戚高兴上镜,神态都很自然。
去年寒假,我回家拍了一部《过年》。今年暑假,又连拍三个片子,有些是有主题、有目的拍摄的,有些则是随身带着DV即兴拍摄的。开学回到学校后,我先做成一部纪录片《深山寻虎记》,日前已在东方卫视播出。后来又想起把其它素材作一番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有一些画面生活气息很浓,视觉效果挺不错,就想把它做成一个完整的片子。我将部分素材请系主任看,他看过之后鼓励我大胆尝试。于是,我便一鼓作气地把《今年夏天》剪辑出来了。因为是即兴拍摄,所以不够精致细腻,但画面是真切生动的,因为在不经意间纪录了一段自然去雕饰的时光,就像作家写日记,而不是煞费苦心创作的作品。
记得暑假刚回家那段日子,无论下田耕地、爬山涉水、钓鱼野炊,我都带着DV。拍了一阵之后,就忙着自己的活或跟大伙玩。只是拿起了DV,就像拿起笔、拿起照相机一样,总希望拍得美一点,留念的意义重一点。这样,今天拍一点好玩的,明天拍一点好看的,拍完《深山寻虎记》后,发现录像带还有剩余,才又放肆地玩,尽情地拍。拍着拍着,那种新鲜猎奇的心态少了,缅怀岁月的情愫浓了。
我是个怀旧的人,常常因为念起往昔美好的人和事感到温暖和快乐。八月中旬,我带着DV在好友房里聊天听歌。后来下阵雨了,雨下得很大,那些敲击楼板瓦片奏起的音符触动了我们的心弦。这二十年来朝夕相处的日子开始在心头翻涌,尤其初中时睡在小楼里经常半夜被雨声唤醒,一块儿在黑夜中听雨的情景历历在目。于是,我打开DV,很专注地拍了雨帘、雨丝、雨滴,拍了我们自己。那一刻我的感觉是:这一段画面,几年后、几十年后再看,一定会有更多感慨,世事变迁,人生沉浮,而曾经的我们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这种怀旧的情结始终左右着我剪辑时的心态,岁月流逝,故乡会变,人会变,熟悉留恋的生活方式亦渐渐改变,然而在回忆中,总是希望沉淀更多的美好。就这样,我尽力把《今天夏天》剪得美一点、悠长一点,最后一段音乐也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流光》一曲。
《今年夏天》没有特别深刻的主题,它只是我和朋友们平淡度过夏天的一点影迹。它带给其他DV爱好者的,也许只有对平淡却自认为美丽诗意的一段日子的怀念。
(作者为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