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 DV风暴 > 正文
DV就是低微——草根性影像书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13:31 新浪DV

  作者:马策

    一种新媒介成全一种新艺术:这是可能的。可能性首先就在于新媒介导致了艺术家艺术观念的变化——新艺术因此应运而生。

  生逢影像泛滥的时代,故事的讲述和讲述的故事都不乏精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影像能指的两个极端“纪录”和“实验”齐头并进,并与“叙事”(传统概念上的故事片/剧情片)一道平行书写着中国影像历史。这期间既有对实验的纪录,也有对纪录的实验。90年代后期,在满足个人化影像摄、录、编、剪独立完成的期盼中,迎来了数字技术的革命性突变:中国独立制片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数字视频,即DV影像记录方式。

  从电影胶片到电视视频,再到今天的DV,代表了人类三次影像技术变革:从工业电影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时代。其价值取向体现了一种民主化进程:影像艺术由精英走向普罗大众。DV最大限度地刷新了影像艺术观念,其器材小型化、技术简单易行促进了广泛的影像业余性、平民性、自主性参与。一如贾樟柯曾经宣称的“业余电影时代即将到来”——现在是已经到来了。最为乐观的估计莫过于,DV象征的数字化文艺复兴真实可期。

  DV在专业艺术工作者手中,自然更钟情于纪录的实验和实验的纪录。DV曾经被用于记录实验艺术(比如一度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主流的

行为艺术),这种工作方式类似于单纯录像,或者说纯粹影像收集,它只配称作记录而非纪录。随后,DV强化了其纪录、实验色彩。比如崔岫闻的《洗手间》,将镜头对准北京豪华夜总会“天上人间”从事性工作的女人,她们在盥洗室大镜子前面形态各异,仿若在公共场所……这是一个极具侵略性的窥视视角。再比如2002年贾樟柯的第一个DV作品《公共场所》,镜头对准山西大同的候车厅、舞厅、台球厅、旱冰场、餐馆等地,作者尽可能地抽离了影像的叙事因素。又比如广州的“影缘会”摄制的黑白短片《三元里》,安静地纪录了城市里的村庄的诸多日常生活场景,依赖剪接凸显场景节奏,效果有如MV。

  DV的勃兴,也促使了1990年由吴文光《流浪北京》引发的纪录片第一个黄金期向第二个黄金期(1997年由杨天乙《老头》引发)的转型。前者的风格标志是“真实”,后者(DV纪录片)为“个人化”。个人化作为作者独立的影像书写方式——它最先广泛地存在于文学书写(比如诗歌、小说)中——呈现的首先(也是重要的)是作者的叙事立场、话语、精神的独立(它当然不仅仅指作者的独立制片人身份)。个人化有别于主流影像叙事,它在人文关怀上着重聚焦于边缘、弱势人群的生存状态,关注生命尊严。总而言之,个人化具有一种强烈的遭人忽视的民间、原初、草根色彩。这种陌生化叙事有着仿佛从未被命名过的引人入胜的新鲜感。

  今天的DV已然形成全球化浪潮,就连德国大师级导演文德斯也于1999年制作了DV剧情片《海景俱乐部》,并在艺术上和商业上均大告成功。更早的1995年,一群反好莱坞的欧洲导演在丹麦发布“Dogma95”宣言,倡导实景拍摄、去音响效果、手提摄影、非类型片等十条原则。在颠覆主流影像话语霸权这一主旨上,“Dogma95”被业者普遍误读为DV宣言。由此回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电影新浪潮其实就为今日DV的另类、非主流提供了个人化探索方向。

  贾樟柯在拍摄DV电影《任逍遥》时说,使用DV机器拍摄感觉更像在写散文,而不像通常意义的拍电影。他道出的是DV的自然随意、轻盈便捷、自由灵动、亲切自如。2000年作家朱文完成了其第一部DV电影《海鲜》,自此,作家DV电影呼之欲出——当然了,就DV技术而言,“作家”也就是作业,人人可为。

  “DV也就是‘二人转’的级别。看这两年的DV作品,即使是剧情长片,经常也就两三个人在房子里转转就差不多了,道具简单得像街头秧歌大妈手中的扇子。”这是电影批评家张献民说的。“DV就是低微。”他说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进入宽频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爆笑网络DV《喜唰唰》2006-01-18 10:21:53
像电影一样飞翔《飞翔,像电影一样飞翔》2006-01-18 10:14:33
DV电影十诫2006-02-05 10:29:13
亲子宝贝DV作品《童年》2006-02-05 09:52:44
爆笑网络DV剧《超级动物》2006-02-05 09:43:40
鹅卵石扮恐龙蛋 成都大学生自拍科幻DV2006-02-03 18:35:05
女性与DV摄像机2006-02-03 18:24:10
原创DV故事《葵花伤》2006-02-03 18:18:15
新浪DV风暴《中华DV导演大拜年》2006-01-28 10:36:53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bn@staff.sina.com.cn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