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朱诠 文/许玮
旅行可能有两个起点。起点是你居住的城市,它的意义就在于被离开。起点若是旅程的第一站,那么你的野心就昭然若揭,原来你想去那里,那里,还有那里。
2001年,潘杰客辞去奥迪大中华地区首席顾问兼营销总监职务,去到凤凰卫视资讯台成为首席财经评论员兼主持人。一年多后,他又悄然隐退。直到东方卫视将在2005年1月隆重推出国际化访谈节目《21@21》的消息传出,这张熟悉的面孔又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这一次,他的身份是泛华传播有限公司CEO,东方卫视独立制片人、《21@21》的主持人。“在传媒界其实我还是个新兵”,潘杰客谦逊得坦然,因为即使面前有短短3年以新兵而论太过骄人的成绩单,他仍清楚地了解之于自己的野心,走到这里他仍是一名“新兵”。
中国的拉里-金
在《21@21》的简介中,有两个令人眼前一亮的词条:“国际主持人”和“国际化跨媒体访谈节目”。笔者把它们代入搜索,网页上出现的第一条结果都与潘杰客有关,并且也是唯一精确的结果,而它们正是潘杰客这两年在自己的传媒舞台,默默演绎的两条主线。
“成为中国的拉里-金是我的夙愿”,冬日明媚的阳光倾泻在泛华通透的工作室,这样的午后让他聊增了几分说故事的心情。“在美国谋生的时候,看到一期拉里-金的节目”,这期在美国大选前夕的节目里,嘉宾是5位总统候选人的首席顾问。节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观众打电话要求5位总统候选人在节目里亲自回答问题。而拉里-金竟然当即把工作人员召集起来,提出下一期将满足这个观众的要求。“于是到下一期节目的时候我就等在电视机前,结果,包括现任总统的5位总统候选人竟真的出现在节目里。它让我震撼。”潘杰客因此第一次真正感觉到传媒的力量。1997年哈佛毕业时潘杰客把这个愿望告诉自己的同学,不过他的新起点却是德国奥迪汽车集团,因为他“要做就做国际化的事,希望积累一些国际经验再进入传媒”。
3年前制播分离还没有提出的时候,潘杰客已经敏锐地觉察到市场需求的转变。在全面现代化的中国,电视业必然也要跟随现代主流,“内容为王”的处女地正悄然酝酿起一场风暴,这让他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中国电视业开放已成必然,而与世界名人的对话节目却特别少。在我看来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就是人性,人性的交流才能真正突破民族、国家的狭隘限制,在这个前提下只要你的节目真正做到了国际化水准,就肯定会有受众。”做惯市场分析的潘杰客心里还有一笔帐,“在美国,光拉里-金一个人在《拉里-金脱口秀》里的年薪就是5000万美元,这只是该档节目赢利的一部分。如果中国电视向这个方向发展,我觉得我赚5000万的时间就在未来的2、3年。传媒的升值潜力将会比汽车产业还要惊人。” 于是,当这个绝佳的切入时机来临,潘杰客又回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并着手搭建属于自己的国际化传媒平台。学者思维、商者经营、跨国背景、全球视角、复合经验、深度积淀,这时的潘杰客已经握有足够向自己梦想迈进的资本。
一个访谈节目的世界之旅
《21@21》是一档全新的周播访谈节目,旨在对当今全球叱咤风云的政治、商业、体育、娱乐及文艺界顶尖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探讨他们的人性故事。“21@21”的涵义是:21世纪的中国观众关注21世纪的国际精英,中间的@,则代表连接、互动、在线、沟通和时尚的理念。乍看,这档即将在东方卫视首播的访谈节目与国内现有的《对话》、《杨澜访谈录》相比,并无多大差异。只有透过节目播出平台长长的一串列表,所谓国际化跨媒体访谈节目这座冰山才慢慢浮出水面。
新浪网(网络版)
空港传媒(航空、机场版)
北京移动传媒(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版)
《人民日报》(图文版)
《中国日报》(图文版)
《周末画报》(图文版)
《时代人物》(图文版)
《申江服务导报》(图文版)
《大都市》(图文版)
把一个访谈节目化身为N种版本,潘杰客的神来一笔为中国电视界提供了“内容为王”最切实的理解:可以去寻找一条能把用户转化为商业价值的道路,寻找一条通过提供各种各样分众的、整合的增值服务而把市场需求转化为多个实实在在的盈利点的道路。
“我要让一个节目尽可能多地影响观众”。现代经营已经走过了单纯依靠灵感的时代,对于《21@21》的发行,潘杰客的分众营销策略早已开始其“一二三四”的精耕细作:“第一,我们在全国的地方台的发行工作已经开始,收到的效果也很好。我们与东方卫视之间有一个协议:我们可以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台去进行首轮的发行,就是说我们在地方台播出的节目可以是在东方卫视还没有播过的节目。在这点上东方卫视是很开明的,因为我们的成本非常高。第二,我们的节目本身就是英文节目,很多省都有英文频道,这是我们的另一层网络。第三,我们的广播节目同时做了中文版和英文版的,除了已经发到中央级广播电台,地方台市场也是我们正在进入的。第四,在海外发行方面,首先是各国的唐人街,在国外优秀中文电视节目缺乏的状况下,我们是一定有市场的。另外,由于华人圈中能做得出这种国际化水准节目的不多,《21@21》在其他华语区的发行也很好,现在新加坡就已经有两家电台与我们联系了。”谈到自己的蓝图时,潘杰客尽是属于商人的自得,精神也愈发地振奋起来,“我的目标不止于跨地区,而是跨国际。这种跨媒体跨国际的发行方式将使全世界10亿以上的观众、听众、互联网浏览者和读者了解到我们的节目。”
道不同不相为谋
“国际化”似乎是潘杰客的口头禅,几乎在叙述每一件事的时候,他都习惯用这个词来做注脚。“我理解中的国际化包含国际思维、国际理念、国际团队、国际化节目和国际化主持人。”而当记者把这个理解攒成一个实例时,这五条积木搭建起来的即是,泛华传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各个产业的开放政策,加之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考方式的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更多新知识的渴望。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国际事务的兴趣,潘杰客于2003年3月创建了泛华传播,并立志使其成为将国际著名人士与中国普通百姓、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相链接的主要媒介和推动者。”泛华传播官方的介绍如是说。用他本人的话说:“中国的入世实现了经济和贸易上的国际化,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使中国体育实现国际化。但是在中国人思想的深处、灵魂的深处也需要国际化,而且这个国际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节目的使命不是让观众刻意地感受到“这是美国的”、“这是德国的”,而是通过呈现一次次的沟通渐渐地把国际化的东西带到观众心灵深处,让人们做出走向国际化的选择。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创办泛华传播的目标。”
基于这个梦想,潘杰客制定了“国际性、智慧性、互动性、独特性”的企业文化,并开始物色合作伙伴,频繁地飞行于这个世界的上空。然后,当你一推开泛华传播的大门,这里有一支黄皮肤、白皮肤,黑发、金发组合的国际团队。“我的英文是我们公司最差的”,国外生活了十几年的潘杰客因此特别骄傲。这是一支真正国际化的队伍,国际学府的背景,国际媒体、商务和政府的从业经历,他们可以用共同的国际化理念共事,也可以敲开白宫和好莱坞的大门。“我当初用那么大的精力把这些人攒在一起,就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成。”International & native,潘杰客用各种不同的国际思维真正打磨出了破除限制的世界大同。
“要么放下工作,开始交流;要么放弃交流,放弃工作。”每个来到泛华传播的人首先都必须接受和认同潘杰客的这条观点。驾驭这个国际化大家庭需要很多细节,互动是最重要的一个机制。潘杰客以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应该有为了梦想自觉超越自我的信念,也因此才能开心地工作生活。“我们很早就确定了一个共识,大家是为了一个国际化事业在做事,而不是为了我潘杰客工作。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它确实是虚的,却也是别人很难超越的。”正是在这个理念之下,这支团队用了3年时间打造一个节目,用了8个月时间和施瓦辛格做前期联系,用不断改过5次的样片感动了东方卫视,并最终获得与他们合作的合同。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世界是个大舞台。世间的男男女女无非演员而已。他们要么粉墨登场抑或悄然隐去,每个人终其一生竟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翻开潘杰客的简介,每个人都很容易被哈佛校董、奥迪首席顾问、凤凰卫视首席财经评论员等等光鲜的字样给吸引,荣誉、财富、地位看来都那么轻易地集于一身,但如果所有的这一切都果真一帆风顺,这个世界将显然会缺少人们对于传奇的仰慕。
“无论什么人,都是茫茫宇宙、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过客。不过有人英名杰出,有人庸庸碌碌。我所要追求的,就是做一个杰出的过客。”1989年放弃了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身份的潘杰客(原名潘学光)来到大洋彼岸重新诠释自己的人生,而他送给自己的起点就是“杰客”这个新名字。纽约是一个天堂,亦是一个地狱,在其中辗转的绝对不只王启明这一个典型。7年时间,潘杰客从外卖伙计变成珠宝商,再带着文化情结加入了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又因为成功邀集中国最杰出的艺术家到纽约的世界艺术殿堂——卡耐基音乐厅演出而陷入倾家荡产。认识到管理学重要性的潘杰客在这时重新捡起课本,半年后36岁的他同时被哈佛、耶鲁、牛津三所世界顶级大学的管理学院录取。如果说之前的潘杰客是不断地用个性去酝酿角色,哈佛以后的他则将人生的剧本重新修订,并开始了理想的重寻。
“我内心有一种渴求,你可以改变自己,还可以通过自己去改变别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会因此而改变。我要在最广泛的范围去影响他人,把社会向更合理的方向推进,这种合理应该为大多数人带来福利。这是个良好的愿望,为了这个愿望,我还会去做许多其他的事情,而这正是我人生价值的体现,它带给我的满足是物质无法带来的。”理想的诞生有时真的很难在庸碌的生活中找到线索,“大概因为我是1959年出生的吧,那一代人有着为某种责任而活的共同背景。”潘杰客试图用这个理由让自己和别人去接受这样的真实。当一个人揣着梦想上路的时候,他就已经选择了孤独,所以即使我们一路看来他的旅迹飘摇,却是他一直用理性去坚守的舞台——“人生舞台上的表演层出不穷、跌宕起伏,它们可以是喜剧、悲剧、哑剧、歌剧、音乐剧、交响乐,不一而足。而我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却以不同的角色出现:主角、配角、编剧、导演、灯光师、甚至观众。”
走出SOHO的大门,迎面是北京这个城市夜归的人潮,而在40楼的泛华还是一室的通明。潘杰客为自己刚回国两天又将飞赴美国录制采访的匆忙说着抱歉,他的同事们也在为这趟新的旅程连夜加班。虽然目前泛华传播的主营业务只是《21@21》这档节目,但是随着政策的放开,潘杰客和他的同事们等待着的是,成为一个纯粹的节目供应商的那天,而他本人在那天也将因为得到更大的平台去推广国际化理念而暗自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