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宽频 > 电视访谈节目《21@21》 > 正文
南方周末:询问世界级顶尖人物的人性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20:38

陈一鸣

  当记者的问题具有充分的情感或充分的理智,被采访者就会被打动。情感交流讲究营造温馨气氛,而理解交流则包含更多的较量内容。

  作为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的名字似乎只与“轰炸大使馆”、“朝鲜半岛”、“反倾销”、“两岸”等名词紧密相关。这位女士的爱情生活与无关人等有何相干?

  一位叫潘杰客的中国男子见到了奥尔布莱特,问她,您和前夫的离婚,是谁甩了谁?奥尔布莱特说,是他离开了我,我当时心情很不好。潘杰客体贴地说,您该有位新男朋友了。奥尔布莱特说,目前还没有。潘杰客说,这是否说明你还爱着你的前夫?奥尔布莱特想了想说,也许吧,我自己也不清楚 ……

  潘杰客在做着一档名为《21@21》的电视访谈节目,风格类似于美国著名访谈节目《拉里-金脱口秀》。该节目瞄准当今全球叱咤风云的政治、商业、体育、娱乐及文艺界顶尖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询问他们的“人性故事”——是“人性”,而不是其他。

  潘杰客认为《21@21》可以使“21世纪的中国观众关注21世纪的国际精英”,中间的@代表连接、互动、沟通,也就是全面接轨。如此说来,这件事无疑具有严肃端庄的意义。

  看别人的“人性故事”,是否有窥私之嫌?潘杰客认为,对一个节目的品质,观众应该有自己的评判权。

  此话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就算有窥私之嫌,那又怎么样呢?了解“高端”的人性的一面,除了娱乐以外,还可以使我们不必再以“他也长了某种器官”、“他也得上厕所”等古怪的说辞增强自己面对世界的勇气。不要说这又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劣根性,茨威格和巴尔扎克小时候也都曾觉得“高端”是不必吃饭的,而当他们看到“高端”人性的一面时,也都曾乐不可支:哈哈,原来“高端”和我差不多。

  应该说,《21@21》能够成立的理由是足够充分的。关键是,《21@21》是怎么做成的呢?

  以国际团队瞄准国际名人

  “21世纪的世界级顶尖人物”不是谁想见就见得到的,然而潘杰客说,“除了本•拉登和萨达姆,上至美国总统,下至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精英,都在我们的网络中”。这句话当然只是表达自信的一种方式,不必较真。具体到数字,潘杰客说“目前能联系到的嘉宾做七、八年节目是完全没问题的。”

  为了做这档节目,三年前潘杰客自己出钱建立了泛华传播有限公司。公司创建伊始,搭建名人网络就一直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然而约见世界级名人,首先要通过名人手下工作人员的筛选,然后才能进入名人的选择范围。一个中国大陆的、还没落地的电视节目,靠什么打动人呢?

  “最主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国际化的团队”潘杰客说。

  泛华传播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一进门就能看见黑头发和黄头发,听到中文和英文;会耸肩的中国女孩递给你一杯茶,并以尖叫的方式表达洋溢着的热情……国际化氛围着实浓烈。

  “做我们这档电视节目,如果要找美国人,必须是美国人去找;找欧洲人,必须得欧洲人去找。我们的团队里有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而且我认为,他们都是这些国家里的精英人物。”潘杰客说。

  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名叫郑宇盛,这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精壮的韩裔美国人。看到他拿着一张没有拷贝成功的光盘假装摔到地上时,很难想象他的阅历竟然那么丰富。

  据潘杰客说,郑宇盛是哈佛大学本科的荣誉毕业生,毕业后被选入美国白宫西厅工作,“一天到晚跟着克林顿跑”。能够进入白宫的几千位工作人员都精挑细选的,其中能够进入白宫西厅工作的人,更是万里挑一。白宫之后,郑宇盛又到美国参议院,为克里工作。政治工作经验够了,郑宇盛又开始积累国际工作经验,就到英国国会去工作。然后他又想积累一些商业经验,就去了高盛银行美国纽约总部。

  “为了把他(郑宇盛)挖过来,我去了美国好几次。因为我们是哈佛校友,又志趣相投,最终他终于加盟了我们的团队”,“别看他年轻,但他很明白高端世界的规则,阿谀奉承的话,多半句少半句,都有可能把事情搞砸,搞砸之后你基本上就再没有机会了。可你显得特别谨慎恐惧又不行,每一次交流就是走一次钢丝。我写的信打动不了施瓦辛格,他就能。”潘杰客说。

  奥尔布赖特、贝聿铭、骆家辉、张德培、妮可•基德曼、大野洋子、阿诺德•施瓦辛格、前NBA篮球明星丹尼斯•罗德曼、另类华人歌手孔庆祥……目前潘杰客已经完成了将近20位“21世纪的世界级顶尖人物”的采访,从2005年1月7日开始,每周一期,在东方卫视周末黄金时段播出。如果没有郑宇盛们的鼎力相助,一切都是幻想。

  至于潘杰客自己,有段资料:“……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的首席财经评论员和主持人、德国奥迪汽车集团大中华区的营销总监和首席顾问、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主任、美国中文电视(曼哈顿有线25台)新闻主播和项目主管、国家建设部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硕士……选择媒体只为心中夙愿——成为中国的拉里-金。”

  见施瓦辛格:为了半小时熬了九个月

  即便是郑宇盛这样的人物,约施瓦辛格还是耗了九个月时间,“那是一个反反复复,考验实力和毅力的过程。”

  最初的采访请求和自我介绍必须是诚实的。去年三月的某一天,郑宇盛通过电话告诉施瓦辛格的手下说,我们的节目定位是让“21世纪的中国观众关注21世纪的世界级顶尖人物”,然而节目尚在策划之中,还从来没有播出,计划播出时间是……

  必须说实话的原因在于,不论你说不说实话,对方都会找渠道来详细考察你。“如果你漫天飞舞,胡说八道,他们马上就可以给出一个判断:这是一个草台班子,谁知道你还有什么其他目的?”所以说,说实话除了可以树立正派形象,还有保险价值。潘杰客说:“对世界级的嘉宾,你永远不能撒谎。”

  不让对方一口回绝就是胜利,郑宇盛做到了。接下来是漫长的沟通,“九个月下来,电子邮件得有几百封,因为打电话是一种骚扰。而电子邮件爱看就看,不看就算了。”

  2004年7月的一天,潘杰客在美国采访贝聿明。施瓦辛格办公室打电话来说,可以接受采访,但只有10分钟时间。

  “当时我们在东部,而施瓦辛格在西部,而且我们这里的采访还在进行,不可能为了这10分钟横跨美国。于是我们就咬着牙明确告诉对方我们的困难。对方马上就说:算了!当时我们我们好后悔啊!”潘杰客说。

  从美国回来之后,郑宇盛又开始施展平生所学,不断与施瓦辛格办公室联系。“这个办公室……真让人哭笑不得。”潘杰客说。

  两个月后的一天,施瓦辛格办公室突然来电话到北京,说明天极可能安排15分钟时间接受采访。就算潘杰客立即飞往美国,也不可能及时完成采访。当潘杰客试图讨价还价时,对方说,这次就算了。

  转眼到了11月,施瓦辛格办公室终于安排出合理的时间。可又出事了,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有传言说施瓦辛格曾派副州长参加了陈水扁的就职典礼。

  一个月后,误会澄清了,可施瓦辛格又没时间了。

  去年12月初潘杰客去美国采访妮可•基德曼,眼看着施瓦辛格在洛杉矶的家,却不得其门而入,遗憾哪。

  没想到从美国回到北京的第三天,施瓦辛格办公室打电话来说,过来吧,一切都安排好了。潘杰客才又带着人飞过了太平洋,与施瓦辛格进行了30分钟的亲密接触。

  “施瓦辛格特别坦率,而且兴奋。他是第一次接受中国电视媒体的采访。我们采访了很多嘉宾,都是生命中第一次接受中国电视媒体的采访,包括妮可•基德曼和大野洋子。”潘杰客说。

  目前还只能温柔点

  什么情况下,高端人士乐于展示自己“人性”的一面呢?潘杰客认为,当记者的问题具有充分的情感或充分的理智,被采访者就会被打动。情感交流讲究营造温馨氛围,而理智交流则包含更多的较量内容。

  潘杰客说自己不很喜欢温馨的、家庭式的聊天,而是更喜欢单刀直入,问一些有可能使对方感觉不舒服的问题。

  但“我们的战略是,品牌还没树立起来之前,不要让嘉宾感觉为难。世界级的嘉宾是一个圈子,不同行业的人都是朋友。你根本想象不到。华盛顿州的州长骆家辉和比尔•盖茨是好哥们,两家的孩子都经常在一起打球……”潘杰客说。

  妮可•基德曼在接受了潘杰客的采访后,“她本人非常高兴,她的经纪人也非常高兴,还主动向我们推荐其他影星。”

  采访妮可•基德曼时,潘杰客是温柔的。因为潘杰客的劝说理由是“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也许是你的影迷最多的国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你本人的生活和个性;如果你上了我们的节目,你在中国将拥有完整的人性形象……”既然给了对方这样的心理预期,再临场尖刻就等于背信弃义了。

  从目前来讲,《21@21》还远远没有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妮可•基德曼肯于上《21@21》,肯定是潘杰客的荣幸,却不一定是妮可•基德曼的荣幸。

  从潘杰客的讲述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双方实力的差距:“我们去采访时,妮可•基德曼正在好莱坞拍一部电影。美国人对电影、体育明星的崇拜,远高于对总统的崇拜。她周围人简直把她当上帝看待……她两个月的报酬是两千万美金,每秒那得多少钱?我们的采访持续了40多分钟,得多少钱?”

  然而面对高端人士,温馨的、家庭式的聊天往往会使采访陷入被动。有的名人特别倔,无论记者问什么问题,他都当你不存在,一直滔滔不绝地沉浸在自己想说的问题之中。还有的名人特别虚,无论记者问什么问题,他都貌似配合,但一句“干”的都没有,满嘴套话。尤其是成名已久之人,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记者是出于崇拜而专程前来致敬的,哪怕你只是觉得他很好玩而已。

  很显然,一味轻松温馨至少是缺乏娱乐性的。“等到我们掌握了话语权的时候,我们就会暴露真面目。”潘杰客半开玩笑地说。

  尽管掩饰得很严,但《21@21》的“真面目”已经有所暴露了。面对约翰•列侬的遗孀大野洋子,潘杰客就很猛:

  “(你展示一些有冲击力的东西),目的是为了获取人们关注?是这个目的吗?”

  “有人指责说,甲壳虫乐队的解散是由于你和约翰的婚姻引起的,你怎么回应?”

  “很多人指责你,说你用约翰的名义赚了很多钱,你怎么回应”

  为了了解八十七岁的贝聿铭先生对死亡的看法,潘杰客问了三个问题,从暗示到明示,最终图穷匕见:

  “如果说再过100年,您希望后人对您的作品的评价是什么?”

  “不一样,我总觉得现在变化很厉害,全世界都在变化……100年我就想不到了,而且你这个问题没有人可以答,我也答不了。”

  “有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您心生畏惧的?”

  “我现在已经87岁了……所以三年前我就决定停啦,把没做好的工作继续下去,新的工作我就不接。所以你问我未来吗?我就不想了,想得心里面不大舒服。”

  “作为87岁的您,相信您对死亡一定有自己的看法。您对死亡的理解是什么?”

  “你看怎么说了。精力有限,你到了相当年纪,你自己要知道自己有一个限度,知道限度很重要。英文说这是limit, 人要知道这个limit,限度不知道啊,将来有时候会痛苦的。”

  潘杰客解释说,自己的父亲也刚过了87岁生日。“我父亲就说,再过几天我就老死了。我们家对死是不忌讳的。我特别想了解老人对死亡的看法,我想观众可能也想知道。”

  好象也是,既然是探讨人性,怎么可以回避死亡呢?如果我们一方面责备潘杰客太猛,另一方面又渴望看到他招招见血,见血封喉,恐怕也是一种丰盈的人性的表现吧?只是没机会被人追问罢了。



评论】【进入宽频论坛】【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电视访谈节目《21@21》专题
 相关链接
预告: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专访2005年06月30日10:12
韩国著名导演姜帝圭接受《21@21》潘杰客专访2005年06月24日17:05
预告:韩国足协主席、国会议员郑梦准专访2005年06月16日14:08
访谈节目《21@21》:韩国职业围棋选手李昌镐2005年06月13日15:17
《21@21》与青基会、一拍网推出大型慈善义卖活动2005年06月07日20:38
访谈节目《21@21》:韩国著名演员全智贤2005年06月07日10:20
访谈节目《21@21》:卢浮宫馆长亨利-鲁瓦耶2005年05月24日15:24
访谈节目《21@21》:美国新偶像孔庆祥2005年05月16日16:42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E-mail:bn@staff.sina.com.cn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